当前位置:首页 > 人 物 > 杨伯达传 > 列表
杨伯达传 共有 23 个词条内容

不拘一格识人爱才

    故宫的地位,概括地说就是国宝的地位。故宫的珍品,不论皇家收藏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捐赠的文物,都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情感,不能以币值论价。而典守在故宫的工作人员,长期研究...[继续阅读]

杨伯达传

考察交流不忘研究

    在故宫工作期间,杨伯达不仅行使业务领导的职责,继续研究学术课题,更是关注器物学的文化交流。1982年,杨伯达担任故宫副院长,除了工作更加繁忙之外,也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这种文化交流还延续到他离休之后,这段时间可以称为杨...[继续阅读]

杨伯达传

“事业型”的家庭

    回顾杨伯达的生活,仿佛总是在工作,不论是在工作岗位还是在离休之后。他的家庭生活自然也为他的事业让步了。杨伯达已故的前妻是一位美术编辑,夫妻俩都有很强的事业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就决定只要一个孩子,而且在孩子...[继续阅读]

杨伯达传

离休后的温馨生活

    杨伯达离休后的生活非常规律,早上七点起床,八点开始工作,晚上一两点离开书桌,结束一天的写作和阅读。晚饭后他会在家门口的路上走上300米。饭后散步是他的生活习惯,即使在外地度假,他也会习惯性地走出饭店,散完步后再回房写...[继续阅读]

杨伯达传

以玉会友

    企业家邢开仁回忆:“平日里,杨老则深居简出,笔耕不辍,生活恪守严格的时间表,除下午小憩一会儿,每天都要研究、写作到凌晨之后。杨老研究一辈子玉,在家中却难觅一玉,如同守着世间最巨大的宝藏,还在不断地为后人挖掘。在我眼...[继续阅读]

杨伯达传

仗义执言巧点拨

    杨伯达身边经常有众多藏家慕名而来,除了探讨藏品的来龙去脉,他还经常引导和指点藏家如何挖掘其后的文化价值。同时,许多玉雕大师和金银器大师也经常来聆听他对工艺品制作和设计方面的建议。北京首饰厂原厂长曾一兵在设计...[继续阅读]

杨伯达传

在故宫结下的玉石缘

    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古代玉器陈列馆设在钟粹宫,在晚清曾是两宫皇太后之一的东太后也就是慈安太后的寝宫。末代皇帝溥仪也曾在这里居住过。玉器馆自1988年成立后,收藏了从距今五六千年到清代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可以说是对中国古...[继续阅读]

杨伯达传

六十岁专注玉器研究

    中国人有收藏玉器,佩戴玉器的爱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和香港经济发展迅猛,同时玉器收藏的热潮也渐渐兴起,大家流行佩戴古玉,就是平常人对玉石也有一定鉴赏能力。中国文物拍卖市场是早早地随着东南亚经济兴旺而高涨...[继续阅读]

杨伯达传

浩瀚玉石,鉴定辨伪

    面对社会上人们对玉器的追捧,杨伯达率先提出研究传世玉器要从辨伪入手。杨伯达说:“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呢?就是故宫博物院都很需要进行玉器鉴定。如果你这一关不突破,故宫这批玉可以说永远都不敢使用,对于故宫三万件玉器来...[继续阅读]

杨伯达传

全国文物鉴定中火眼金睛

    杨伯达离休后经常被邀请去鉴定文物,他都婉言拒绝,甚至劝告故宫一些专家,“你们要小心自己的眼珠子”。杨伯达也曾很认真地对待这类鉴定活动,他坦率地讲出自己的鉴定意见,以供收藏家参考。但一些收藏家听到不同意见,都会很...[继续阅读]

杨伯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