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词典 > 《文心雕龙》文论思想 > 正文

三、《明诗》的特点及意义
《文心雕龙》文论思想

《文心雕龙》“体大虑周”,犹如一棵参天古树,盘根错节,枝叶峻茂。《明诗》则是其中的一条枝干,它只是全书的一小部分,却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与其他众多篇目一起,共同撑起了这部垂范百世的皇皇巨著。
首先,《明诗》篇的特点体现在它与其他篇目的相互印证和勾连,它们统一于全书的体系,保持着逻辑结构的完整和一致。《明诗》完全依照《序志》篇中所确立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诗的论述。刘勰论文的根本原则包括“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序志》)。《明诗》开宗明义,所谓“圣谟所析”,即从圣人经典关于诗歌的论述中总结诗的定义,不论是“诗言志”,“持人情性”还是“义归无邪”,这些都是圣人先哲或圣谟典籍对诗歌内涵的阐发。在对诗歌进行“振叶寻根”“观澜索源”的历史性梳理时,刘勰又实践了他论述文类的具体方法,“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可见,《明诗》篇是刘勰论文的具体实践,统一于他所确立的方法论原则。此外,刘勰在《明诗》篇中品评诗歌时,还遵循着他在其他篇目中所强调的创作规范。刘勰在《宗经》篇提出了“六义”说,曰“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六条文学创作规范也是刘勰具体的文学批评原则,这个原则贯穿《文心雕龙》全书,是刘勰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明诗》篇中论及历代诗歌作品,皆依照“六义”提出的规范来进行批评,例如《古诗十九首》的“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张衡怨篇的“清典可味”等皆是符合“六义”标准的优秀诗歌。同样,刘勰在《情采》《丽辞》《物色》等篇目中表达的文学观点,在《明诗》中也有所体现。而“四言正体”向“五言流调”的发展演变,又体现了刘勰的通变思想;诗人性情才能与诗歌体式风格的关系论述,又与刘勰在《体性》《才略》中的思想一脉相承。因此,要透彻地理解《明诗》,我们需要结合《文心雕龙》中的其他篇目,由点及面,把它放在整个理论体系中来看。
其次,《明诗》的论述在详略安排上十分巧妙,避免了与其他篇目的冲突与重复论述,又突出了作者的文学主张。刘勰在给诗歌下定义、论及其发生机制时,融合了《尚书》《诗经》《论语》《礼记》等多部经典关于诗歌的论述,语言简约凝练,不显芜杂,不着痕迹。在论述诗歌的发展流变时,刘勰也是有详有略。商周以前的诗歌多不可考,故简要提及;《诗经》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座丰碑,有着重要意义,故详写之。然而,《文心雕龙》有许多篇目涉及《诗经》,所以刘勰又并未具体举例和深入阐发。例如《宗经》篇提到《诗经》的特点,“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比兴》篇论述诗歌的表现手法,多以《诗经》中的诗歌举例;《情采》篇论“情”与“采”的关系,亦以《诗》为例阐释“为情而造文”的道理。论及“楚国讽怨,则离骚为刺”,刘勰只是一笔带过。何谓也?《离骚》同样是诗歌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者之所以不加赘言,是因为《辨骚》篇已经对其有充足的论述。并且《诠赋》篇写道:“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赋“拓宇于《楚辞》”,在刘勰看来,《离骚》既是诗歌也是赋,鉴于它对辞赋的巨大影响,于是将其放在赋的领域加以讨论显得更为合适。五言诗是刘勰在《明诗》篇中论述的重点。因此,他不厌其烦地考证五言诗的源头,梳理其发展脉络。五言诗作为流行的调式,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刘勰论诗兼评诗人,突出了五言诗的艺术特点。
第三,《明诗》篇中不论是品评诗歌还是论述诗人,都呈现出准确客观、不偏不倚的特点。尧舜时的诗歌,刘勰不因圣人之故而一味赞美,“辞达而已”客观地评价了早期诗歌艺术性的欠缺。“五言流调”并未因其有别于“四言正体”而被加以批判,相反,刘勰给予五言诗很高的评价,“清丽居宗”,而《古诗十九首》更是“五言之冠冕”。自正始文学起,诗歌的弊病逐渐显现,玄言诗的空洞说理,晋世文学的“稍入轻绮”,靡缛繁复、风骨渐衰的诗风之下,仍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刘勰并未因为文坛的流弊而否定所有当世诗人,他客观地评价了许多优秀诗人的创作,给予他们应有的文学地位。此外,三六杂言,回文、离合等诗体形式,刘勰也略有提及,并未像五言诗那样大书特书,理由是“总归诗囿,故不繁云”。当然,刘勰论历代诗人诗作也有缺乏、遗翰,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作只字未提,使整个诗歌史显得不够完整,有所欠缺。
最后,《明诗》是创作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典范。刘勰在《明诗》中论述了诗歌的源流及发展,是以“史”为纲,而在历史梳理的过程中,又兼行诗歌批评,巧妙地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结合了起来,同时又贯穿着其重要的创作论主张。相对于客观的“史”,刘勰将主观的意图融入其中,使主客观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文章的理论价值。他将自己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原则运用到对诗歌的梳理和品评中,使《明诗》成为其文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明诗》不是简单地论述诗歌的发展,刘勰在《宗经》《情采》《比兴》等篇章当中的创作论原则也在其中融会贯通。这种创作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理论写作方法,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及收益归属创作者,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
词 典
论语孟子 中国学术 哲学著作 爱犬养护 百花百话 百科合称 保定庙会 北大百联 哺乳动物 军事常识 人文常识 艺术常识 中外名人 重大事件 藏传佛教 三峡昆虫 城市供热 传世名方 词名索引 大历诗略 大学历史 当代科学 东方文化 东方文学 冬虫夏草 法律文书 佛源语词 福州方言 港口经济 高等数学 公共关系 公证律师 古今谋略 古钱百咏 古诗百科 古诗评译 古文鉴赏 关东文化 广播电视 国防经济 国际关系 国际金融 国际政治 国史纪事 汉代长安 汉英经贸 汉族风俗 河南蜻蜓 赫章彝族 红河彝族 湖湘文化 画说西藏 环境科学 环球地名 皇帝内经 皇权兴衰 皇权兴衰 黄帝内经 黄节诗学 机械加工 蓟州风物 民间疗法 精细化工 同义反义 文史知识 文学知识 西方哲学 建安诗文 建筑经济 交叉科学 教师百科 教育评价 金属材料 京剧剧目 经济法学 经济科学 精细化工 决策科学 科技编辑 科学技术 孔子文化 老子鉴赏 李白诗歌 历代典故 历代绝句 历代骈文 爱情佳句 文坛掌故 历史大事 国史全鉴 名城杭州 名城临海 名城衢州 连用成语 两汉职官 领导干部 吕氏春秋 伦理百科 论语鉴赏 漫画知识 美丑大典 美军服装 美食中国 美术辞林 唐墓壁画 民间禁忌 民间文学 民族知识 名著缩微 明清西安 明清治藏 南社戏剧 宁波古韵 欧洲历史 热工技术 人口管理 人口科学 人类科学 人生哲学 儒林外史 三宝合璧 三国韬略 陕北方言 陕西烹饪 常用钢材 商业会计 尚氏易学 神州秘方 诗歌美学 石油技术 实用方法 实用公文 外国文学 外国哲学 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