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赣文化通典 > 正文

第四节 王定保《唐摭言》及五代江西散文
赣文化通典

五代时期,江西先后为梁和南唐属地,与战乱频仍的北方相比,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南唐三代君主,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由于国力较弱,不敢与强大的北方政权争强斗胜,更不敢好战寻衅,所以,以自保为主的国策,在北方混乱时,这一政权得到喘息之机。当北方政权逐渐被北周和宋统一之后,南唐偏安一隅的期望便破灭了,中国统一的步伐自然是这一小朝廷无法阻挡的。有些论者在论述南唐灭亡原因之时,总是提到后主李煜的才情和昏庸,认为他只是一位翰林学士的材料,而不是一位明智的君主。其实在当时的背景下,即使换成他的祖父,颇具雄才大略的李昪,也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平心而论,南唐君主当时看来似乎不思进取的保守行为,可能恰是维持政权苟延残喘的上策。南唐中主和后主都是喜爱文学的统治者,尤其是后主李煜,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他们对文学的喜爱和推崇,对江西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就江西籍的古文家而言,最有成就的是王定保。他所撰《唐摭言》是五代时期最优秀的笔记散文。
王定保(870—954),字翊圣,洪州南昌人。自幼博学多才,博闻强识。隐居庐山十年苦读,于唐光化三年(900)考取进士。后任容管(今广西容县)巡官。唐末之乱,避难广州,受从叔王焕引荐,入节度使刘隐幕府。乾亨元年(917),刘隐弟刘龑继位,建立南汉国,定保便在南汉国任职,历任显要,官至宁远节度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可谓出将入相了。王定保事迹在新、旧《五代史》中皆无传,在《新五代史·南汉世家》中有所记载:
(刘)隐父子起封州,遭世多故,数有功于岭南,遂有南海。隐复好贤士,是时天下已乱,中朝人士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皆客岭表。王定保、倪曙、刘濬、李衡、周杰、杨洞潜、赵光胤之徒,隐皆招礼之。定保,容管巡官……皆辟置幕府,待以宾客。……及龑僭号,为陈吉凶礼法,为国制度,略有次序,皆用此数人焉。
刘隐趁唐末之乱割据岭南,懂得任用有才之士,王定保等人为南汉建立小朝廷立下功劳,因而得到重用。
他以毕生精力在晚年撰成《唐摭言》,主要记载唐代科举考试的制度及相关史实。定保官位既显要,阅历又丰富,交游又极广,因而对唐代的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加上他学识渊博,又悉心关注和收集这方面资料,因而这部书为历代学者所推崇,被认为是研究唐代科举制度可信的史料来源。《四库提要》评价此书:“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不止小说杂家,但记异闻而已也。”
《唐摭言》在体例上基本模仿《世说新语》,全书十五卷,共分一百零三门,每门都有题目,卷末附以论赞,主要是作者就某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评论,与史传的论赞相似。只是史传论赞多以论人,而此书主要是论事。书中出现人物众多,但作者是以事系人,这也颇似《世说》。此书史料价值很高,保存了许多有关唐代科举的史实和原始资料。比如有关唐代科举起始:
始自武德辛巳岁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卷一)
唐代科举考试始于高祖武德四年(621),以该年朝廷诏令为据,可谓确信无疑。又如关于科场的称谓和时人对进士的看重:
进士为时所重久矣,是故俊乂实在其中。由此而出者,终身为文人,故争名常为时所弊。其都会谓之举场,通称谓之秀才,投刺谓之乡贡,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卷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不减八九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张之辩说,荆聂之胆气,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筹画,弘羊之书计,方朔之诙谐,咸以是而晦之。修身慎行虽处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卷一)

这两则文字生动记录了唐人对进士科的重视。唐代科举考试主要有明经和进士两 科,士子重进士,而相对轻明经。原因是进士主要试诗赋,考虑士子的学识和文采;而明经主要考儒学,考虑士子的读经程度。在录取名额方面,进士又少于明经,因而考取进士便愈发不易了。作者对过度重视科举有清醒的认识,他客观地认为科举的确能选拔一批俊乂之士,但是单一的价值取向,过度重视进士出身,便会使许多有其他才能的人士被埋没。“太宗皇帝”两句诗,讥讽统治者主张科举的意图亦很贴切。科举的效果及其问题,从唐朝以来一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历代不乏各种评论,王定保的评论应该说很有代表性。其实在唐代仕宦的途径还是相当宽广的,比如军功入仕,或恩荫入仕而成为高官的大有人在。在宋代之后,科举虽然不是唯一的仕途,但其重要性超过了唐代。非进士出身者,很少能够攀缘高位。
唐代考试没有实行糊名制,考官能够看到举子的姓名和籍贯,因此干谒请托之风盛行。当然也有一些正直官吏,不容此风蔓延,卷一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隽、秀等科比皆考功主之,开元二十四年,李昂员外性刚急,不容物,以举人皆饰名求称,摇荡主司,谈毁失实,窃病之,而将革焉。集贡士与之约曰:“文之美恶,悉知之矣,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既而昂外舅常与进士李权邻居相善,乃举权于昂。昂怒,集贡人召权庭数之。权谢曰:“人或猥知,窃闻于左右,非敢求也。” 昂因曰:“观众君子之文信美矣,然古人云,瑜不掩瑕,忠也其有词或不典,将与众评之若何?”皆曰:“唯公之命。”既出,权谓众曰:“向之言其意属我也,吾诚不第决矣。又何藉焉?”乃阴求昂瑕,以待之异日。昂果斥权章句之疵,以辱之。权拱手前曰:“夫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鄙文不臧,既得而闻矣。而执事昔有雅什,尝闻于道路。愚将切磋可乎?”
昂怒而嘻笑曰:“有何不可。”权曰:“‘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岂执事之词乎?” 昂曰然。权曰:“昔唐尧衰耄,厌倦天下,将禅于许由。由恶闻,故洗耳。今天子春秋鼎盛,不揖让于足下,而洗耳何哉?” 昂闻惶骇蹶起,不知所酬。乃诉于执政,谓权风狂不逊,遂下权吏。初,昂强愎不受嘱请,及是,有请求者莫不允从。由是廷议以省郎,位轻不足以临多士,乃诏礼部侍郎专之矣。

开元年间,最初由考功员外郎担任朝廷主考官。李昂任员外郎主持省试,有感于世风不正,所谓“饰名求称,摇荡主司”,真是切中时弊。他试图革除这一现象,明确告示众举子:“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话说得斩钉截铁。有趣的是,不多时,他的舅舅便举荐李权。主考官生气了,自然后果很严重。但李权却非省油的灯,他暗中搜寻证据,期望绝地反击。李权将“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二句诗牵强附会,深文周纳。简直就是说李昂大逆不道,有不臣之心。所以李昂惶恐不安,无以言对。好在当时的宰臣不糊涂,反而黜退了无限上纲的李权。这件事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朝廷觉得员外郎毕竟位轻品低,不足以临多士,换成了位高权重的礼部侍郎,从此成为定制;二是李昂受此惊吓之后再也不敢拒绝请托者了。
士大夫之间因为科举之事产生矛盾,乃至势不两立者,大有人在。卷二《恚愤》:
太和初,李相回任京兆府参军,主试,不送魏相公謩,深衔之。会昌中回为刑部侍郎,謩为御史中丞,尝与次对,官三数人候对于合门。謩曰:“某顷岁府解,蒙明公不送,何幸今日同集于此。”回应声答曰:“经如今也不送。”謩为之色变,益怀愤恚。后回谪牧建州,謩大拜,回有启状,謩悉不纳。既而,回怒一衙官,决杖勒停。建州衙官能庇徭役求隶籍者,所费不下数十万。其人切恨停废,后因亡命至京师,接时相诉冤,诸相皆不问。亭午,憩于槐阴,颜色憔悴,傍人察其有私,诘之。其人具述本意。于是诲之曰:“建阳相公素与中书相公有隙,子盍诣之?”言讫,魏公导骑自中书而下,其人常怀文状,即如所诲,望尘而拜。导从问,对曰:“建州百姓诉冤。”公闻之,倒持麈尾,敲上呼檐子门,令止。及览状所论事二十余件,第一件取同姓之女入宅。于是,魏相极力锻成大狱。时李相已量移邓州刺史,行次九江,遇御史鞫,却回建阳,竟坐贬抚州司马,终于贬所。
李回任京兆尹考官时,没有解送魏謩参加省试,这已经令魏氏心怀不满。当他们为同僚时,魏謩自以为得计,心里说,当年你有眼不识泰山,如今我也与你同僚,身居高位了。“何幸今日同集于此”,此言很是得意,同时对李又委婉地表示了不满之情。谁知李回并不买账,当众人之面,依然如故。确实当面羞辱了一番魏謩。魏自然恚愤至极,逮住机会就会出一口恶气。世事变迁,难以逆料,李回被罢相,外放为建州刺史,而魏謩拜相。又借助衙官之手,彻底扳倒李回。这段文字,叙事简练,脉络清晰。官场变迁,世态炎凉,令人回味不已。
书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大多为科场中的士大夫,其中有些十分著名的文学家,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如:
白乐天典杭州,江东进士多奔杭。取解时,张佑自负诗名,以首冠为己任。既而,徐凝后至,会郡中有宴,乐天讽二子矛盾。佑曰:“仆为解元宜矣。”凝 曰:“君有何佳句?”佑曰:“《甘露寺》诗有‘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又《金 山寺》诗有‘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凝曰:“善则善矣,奈无野人句云: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佑愕然不对,于是一座尽倾,凝夺之矣。
白居易有大名于世,主政杭州时,当地举子多来投奔。唐人重诗赋,有诗名者,往往受到士人称誉,尤其得到著名文人的称誉,对其科举中试,有极大便利。文人雅集时,吟诗作赋,常有逞才使气之意。白居易测试张、徐二人,其目的也是考查二人的诗才。徐凝诗才更胜一筹,居然夺得解元,这在宋以后的时代是不可能的。可见名人的延誉对仕途的顺达有重要的意义。唐人干谒风气盛行,雅集赛诗风气盛行,于此可见一斑。
科举考试素重状元,状元及第十分荣耀。卷四记载:
卢肇,袁州宜春人,与同郡黄颇齐名。颇富于产,肇幼贫乏,与颇赴举同日遵路。郡牧于离亭饯颇而已,时乐作酒酣。肇策蹇邮亭侧而过,出郭十余里驻程,俟颇为侣。明年肇状元及第而归,刺史以下接之大惭恚。会延肇看竞渡,于席上赋诗曰:“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
这则小故事颇有戏剧性。黄颇富有家产,赴举时受到郡守的热情饯别。而家境贫寒的卢肇只能从邮亭的旁边悄然前行,在十里之外等待酒足饭饱的黄颇一起上路。结果卢肇高中状元,轮到地方长官尴尬了。踌躇满志的状元郎衣锦还乡,眼见龙舟竞渡,不免触景生情,吟诵“果然衔得锦标归”,既兴高采烈又语带讥讽。如果他只是普通的中第进士,肯定不会如此张狂,而郡守亦不至于感到惭愧。
卷四《节操》,记载中唐重臣裴度的一件轶事:
裴晋公质状眇小,相不入贵,既屡屈名场,颇亦自惑。会有相者在洛中大为搢绅所神。 公时造之,问命相者,曰:“郎君形神稍异于人,不入相书。 若不至贵,即当饿死。然今则殊未见贵处,可别日垂访,勿以蔬粝相鄙。候旬日,为郎君细看。”公然之,凡数往矣,无何,阻朝客在彼。因退游香山佛寺,徘徊廊庑之下,忽有一素衣妇人致一缇褶于僧伽和尚栏楯之上,祈祝良久,复取茭掷之,叩头瞻拜而去。少顷,度方见其所致,意彼遗忘,既不可追,必料其再至,因为收取,踌躇至暮,妇人竟不至。度不得已,携之归所止。诘旦,复携至彼,时寺门始开,俄睹向者素衣疾趋而至,逡巡抚膺惋叹,若有非横。度从而讯之,妇人曰:“新妇阿父无罪被系,昨告人假得玉带二、犀带一,直千余缗,以遗津要,不幸遗失于此,今老父不测之祸,无所逃矣。”度怃然,复细诘其物色,因而授之。妇人拜泣请留其一,度不顾而去。寻诣相者,相者审度颜色顿异,大言曰:“此必有阴德及物,此后前途万里,非某所知也。”再三诘之,度遂以此言之相者,曰:“只此便是阴功矣,他日无相忘,勉旃,勉旃!”度果位极人臣。
这是一则有名的故事,为后世拟话本小说经常引述。因果报应,本是佛教训诫人们行善。好人好报,这也是人们普遍的良好愿望。裴度因为不贪钱财,积了阴德,最终从科场失意到位极人臣。作者以“节操”为题,显然是赞颂这种拾金不昧行为,这里表现出王定保的价值取向,为人诚实,不贪小利,是优秀的品格。
在卷四《气义》中,记载了初唐名臣郭元振的事迹:
郭代公(元振)年十六,入太学,与薛稷、赵彦昭为友。时有家信至,寄钱四十万,以为学粮。忽有一缞服者扣门云:“五代未葬,各在一方,今欲同时举大事,乏于资财,闻公家信至,颇能相济否?”公即命以车,一时载去,略无存者,亦不问姓氏,深为赵、薛所诮。元振怡然曰:“济彼大事,亦何诮焉?”其年为粮食断绝,竟不成举。
史载郭元振为人极为豪爽倜傥,不拘小节。一位素昧平生之人,向他要去四十万钱,而且不问人的姓氏,致使自己一年粮食断绝,并且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何等的豪爽! 薛、赵二人以常人之理,自然要讥诮这位看来少不更事的纨绔子弟。而他觉得帮助他人埋葬五代亲属,这笔钱用得有价值,所以他不明白两位朋友为何会讥诮自己。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郭元振的可爱和单纯,他相信别人,甚至有点轻信,即使素昧平生之人,同样不怀疑别人的动机;他轻财好施,甚至不顾自己的生计,看来有点冤大头,但他毫不后悔。当然,郭元振并非傻子,家中虽然广有家产,一掷千金,但他绝非纨绔子弟。他后来出将入相,成为一代名臣,只能说明他胸怀宽广,不拘小节,不以钱财为意,所以能成大事。
书中主要写士大夫的事迹,其中有许多著名文人的逸闻趣事,可以成为文学史的生动资料。如: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 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卷五)
李贺,字长吉,唐诸王孙也。父晋肃,边上从事,贺年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时韩文公与皇甫湜览贺所业,奇之而未知其人,因相谓曰:“若是古人,吾曹不知者,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会有以晋肃行止言者,二公因连骑造门,请见其子,既而总角荷衣而出。二公不之信,因面试一篇。承命欣然,操觚染翰,旁若无人,仍目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所居亲为束发。年未弱冠,丁内艰。他日举进士,或谤贺不避家讳。文公特著《辨讳》一篇,不幸未登,壮室而卒。(卷十)

王勃和李贺都是文学史上早夭的天才文学家,年纪轻轻就早有文名,不幸的是二人又早早夭折,犹如天际闪过的璀璨流星,虽然短暂,但却光彩夺目。上述两则故事,最早见于《唐摭言》,作者写来颇具戏剧色彩。阎公是洪州的最高长官,韩愈和皇甫湜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坛名家,要么有地位,要么有名气,起先颇有看不起两位未成年人的意味,当面一试,立即被他们的杰出才华所倾倒。这生动体现了唐人重视文采的社会风尚,如果没有这样的风尚,阎、韩诸人绝不会如此礼贤下士。书中涉及的《滕王阁序》《辨讳》《高轩过》都是唐代有名的文学作品,这对后人理解作品,知人论世都是珍贵的史料。值得一提的是,王勃和李贺命乖运舛,仕途坎坷,文采和名气似乎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阎、韩诸人并非认定他们将来在仕途上有光明的前途,所以竭力推崇,而是真正地赞赏他们的才华,仅此而已。
也有未第士人的心酸,卷八记载一则一位名叫公乘亿的举子的悲惨遭遇:
公乘亿,魏人也,以辞赋著名。咸通十三年,垂三十举矣。尝大病,乡人误传已死,其妻自河北来迎丧。会亿送客至坡下,遇其妻。始,夫妻阔别积十余岁,亿时在马上见一妇人,粗衰跨驴,依稀与妻类,因睨之不已。妻亦如是,乃令人诘之,果亿也。亿与之相持而泣,路人皆异之。
这段文字令人嘘唏浩叹,很容易联想起《儒林外史》中叙写未能中举的老童生的悲惨境遇,想起范进中举的那种悲喜剧。在科举时代能够考取进士、考上举人的士子,是这一制度的幸运儿。多少失意文人为了追逐功名,皓首穷经,老死灯前。这个时代的单一价值取向,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什么“唯有读书高”,其实就是唯有当官高。现实的残酷性在于,读书能做官,在科举时代几乎是做官的唯一通途,但真正能做官的人几率很低,据唐宋的统计,唐代中进士的比例大约占应考举子的2%~3%。由此可见,大多数士人必然穷困潦倒,成为官僚制度宝塔的巨大底座。像公乘亿如此境遇的人,触目即是。作者运用文学的笔法,使这一故事十分富有典型性。一位参加科考三十余次的老举子,十余年没有回过家,妻子误信他已病死,却途中邂逅,于是相持而泣,此情此景,能不令人酸楚! 类似的故事还有:
刘虚白与太平裴公蚤同砚席,及公主文,虚白犹是举子。试杂文日,帘前献一绝句曰:“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不知岁月能多少,犹着麻衣待至公。”(卷五《与恩地旧交》)
诗是好诗,透着些许幽默感,其中却是人生境遇中的几多悲凉惨怆。本是同窗好友,由于一人科场得意,一人科场失意,命运列车驶向了两条迥然不同的轨道,得意者出将入相,而失意者沉沦下僚,这在官本位的社会不啻天壤之别。作者在唐末登进士科,在动乱时代,仍可身居高位,但他对那些孜孜以求而又科场失意的士人富有同情心。
从全书的门类来看,作者对史料的选取是有标准的,其价值取向在选材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尤其通过各卷的“论曰”,评论是有是非判断的,主观倾向性比较明显。今天评价这种倾向,自然还有许多可议的地方,但是如果不苛求古人的话,王定保无疑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士大夫。他赞颂光明事物,推崇高尚,重视名誉,如正直、公正、才华、忠诚、豪爽等。对于官场中的黑暗,如钩心斗角,相互倾轧等则表示厌恶,予以斥责。
且以卷三末的“论曰”以见一斑:
论曰:科第之设,沿革多矣。文皇帝拨乱反正,特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迩来林栖谷隐,栉比鳞差。美给华资,非第勿处;雄藩剧郡,非第勿居;斯乃名实相符,亨达自任。得以惟圣作则,为官择人,有其才者,靡捐于瓮牖绳枢。无其才者,讵系于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垂三百年,擢士众矣。然此科近代所美,知其美之所美者,在乎端己直躬,守而勿失。昧其美之所美者,在乎贪名巧宦,得之为荣。噫! 大圣设科以广其教,奈何昧道由径,未旋踵而身名俱泯,又何科第之庇乎? 矧诸寻芳逐胜,结友定交,竞车服之鲜华,骋杯盘之意气,沽激价誉,比周行藏,始胶漆于群强,终短长于逐末。乃知得失之道,坦然明白。邱明所谓“求名而亡,欲盖而彰”。苟有其实,又何科第之阙欤?
这段文字颇有太史公之笔法,对于太宗皇帝推崇科举的苦心孤诣可谓深有体会,士人重科举,重进士科,于此亦可见一斑。对于科举选拔人才的作用以及成为贪图功名之徒进身阶梯的负面性,作者有清醒的认识。王定保显然借鉴了史传散文论赞的传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予以评论,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曰”,都是通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这些评论都是精心结撰的文章,在书中大有画龙点睛的意义。史传散文中的论赞一定是全书中文字最讲究之处,《唐摭言》的论曰,也是最精彩的地方。
五代时期,在南唐任职的宋齐邱是值得注意的散文家。宋齐邱(?—958),字子嵩,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五代文学家,初仕吴,官至右仆射平章事,后结识大将徐知诰,成为徐知诰的谋主,深得信任。杨吴大和三年(931),知诰执掌吴国大权,成为吴国的实际统治者,齐邱拜相。南唐升元元年(937),徐知诰称帝,国号南唐,复姓李氏,名李昪,是为南唐先主。宋齐邱受到知诰信任,辅佐先主,南唐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中主李璟时,官至太傅中书令,封魏国公,赐号国老,可谓位极人臣。然而,中主其实非常忌惮齐邱,后以图谋不轨,押送青阳安置,死于贬所,谥丑缪。宋齐邱的著作,《四库全书》存两种,《玉管照神局》三卷。《提要》称这部书:“齐邱生五季俶扰之世,以权谲自喜,尤好术数,凡挟象纬青乌姑布壬遁之术居门下者,常数十辈,皆厚以资之。是书专论相术,疑即出其门下客所撰集,而假齐邱名以行世者也。”此书列于子部术数类,是一部相术之书。又有《化书》六卷,此书旧题《齐邱子》,《提要》认为此书作者为谭峭,由谭峭传给宋齐邱,齐邱夺为己作。提要云:“书凡六篇,曰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亦简劲奥质。”《全唐文》卷八七○收录宋氏文章共四篇,《谏不朝群臣疏》《投姚洞天书》《齐邱子自序》《仰山光涌长老塔铭》,其中《投姚洞天书》可能是一残篇,文不长,兹录于下:
某学武无成,攻文失志,岁华蹭蹬,身事蹉跎。胸中之万仞青山,压低气宇;头上之一轮红日,烧尽风云。加以天步陵迟,皇纲废绝,四海渊黑,中原血红。挹飞苍走黄之辩,有出鬼没神之机。
这可能是作者年少未仕之作,蹭蹬蹉跎,自是失意之时,加之“天步陵迟,皇纲废绝”,于国于己,皆前程无望。但是作者仍然十分自信,自诩胸有万仞青山,头顶一轮红日,所谓“挹飞苍走黄之辩,有出鬼没神之机”,颇有几分术士之风。这篇文章虽有残佚,但本身写得很有气势,又是精美的骈文,偶对工稳,富有文采。
《齐邱子自序》是为《化书》作的序,此序是作者表白心迹的文章:
广平宋齐邱字子嵩,性佣,读书不知古今,然好属意于万物。万物有感于心者,必冥而通之,所以或得万物之情,或见变化之妙,遂著《化书》,以尽其道。凡六卷,百有十篇。……道不足,化之为术,术不足,化之为德,德不足,化之为仁,仁不足,化之为食,食不足,化之为俭。食俭二化,其物甚卑,其名甚微,其教甚大,其化甚广。可以裨道德,奋仁义,厚礼乐,诚忠信。噫! 不知万物之化小人也,不知小人之化万物也。又不知小人之化《化书》也,不知《化书》之化小人也。化之道如此,是时大吴大和庚寅岁序。
大和为吴王杨溥的年号,庚寅为大和二年(930)。文章内容都是道家杂糅儒家的说教,作者以达人自居,“万物有感于心,必冥而通之”,说这样的话的人要么是踌躇满志,要么是过于自信。宋齐邱其时,正是官位渐显之时,踌躇满志和过于自信正是当时的心态。道家以化为很高的境界,达到化境自然是悟道的表现。
宋齐邱还存一篇奏章《谏不朝群臣疏》:
臣事先朝迨三十年,每论议之际,常恐朝廷百官之中,有忠赤苦口之人,壅蔽不得达其意恳。今始即位,而不与群臣相见,是陛下偏专独任,自圣特贤而已。是以古之帝王,一人不能独闻,假天下耳以听;一人不能独明,假天下目 以视。故无远迩,群情世态不必亲见躬闻,而可得知之,盖能延接疏越,异方之人未尝隔绝也。今深居邃处,而欲闻民间疾瘼艰苦,是犹恶阴而入乎隧道也。然臣老矣,墓木亦既拱矣,桑榆之景而可待以旦乎!
本文篇幅之短在奏章中是稀见的,疏表奏章往往是臣子在皇帝面前极力表现才华和学识的机会,大臣们十分重视,所以历代名作甚多,如李斯《论逐客疏》、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韩愈《谏佛骨表》等都是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篇幅也比本篇长得多。有可能本篇有所残缺,但其内容还是很完整的。这里的“先朝”有可能是指吴国,那么这位皇帝就是李昪了,当然“先朝”亦有先帝之意,那么皇帝就是中主李璟了。“三十年”在这里,也都通,因为宋齐邱早年即事徐知诰,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文章劝谏皇帝朝见群臣,吸纳群臣智慧,发挥众人才干,不可专断独行。末尾以其年老力衰,行将就木,劝谏出于一片赤诚之心,没有个人得失考虑,可谓拳拳之心,天日可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宋齐邱对朝廷还是忠心耿耿的,希望君主从谏如流,有所作为。文章虽短,但意思表达还是非常完整的,表现了奏章中特有的典雅风格。

科普知识
心理健康 优生优育 休闲旅游 健身美容 饮食健康 人与自然 地球家园 海洋技术 科海拾贝 科学之迷 科技前沿 科技史话 科幻未来 神话传说 童话故事 致富指南 农用物资 生物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花卉 特产养殖 营养早餐 减肥晚餐 晚餐食谱 营养晚餐 减肥中餐 中餐文化 中餐菜谱 中餐营养 健康早餐 减肥早餐 早餐食谱 晚餐禁忌 宝石鉴定 安全生产 安装钳工 钣金技术 宝石观察 焙烤工业 变性淀粉 插花技能 车工技术 道路工程 低压电器 电气工程 电气设备 电网工程 电源技术 电站工程 淀粉科学 调味配方 发电节能 防水材料 飞机飞行 服装生产 钢铁材料 工程建设 工业工程 公路工程 管道工程 罐头工业 国际组织 国家电网 华北电网 火电工程 货运物流 机床设计 机电工程 机修钳工 基本资料 家用电器 建设工程 节约用电 金银技术 金属材料 连续铸钢 轮机工程 奶牛养殖 农村电工 配电技术 皮革工业 啤酒工业 苹果产业 钳工简明 青工车工 青年审美 肉类工业 入侵检测 食品科学 世界修船 兽医兽药 水下工程 税收制度 通信设备 统计公文 土木工程 维修电工 味精工业 文物鉴赏 物业电工 铣工计算 线损管理 鞋楦设计 烟草工业 盐业产品 冶金产品 液压技术 印刷科技 用电管理 油墨技术 轧钢技术 粘接技术 照明设计 制浆造纸 土元养殖 兔场疾病 外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