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君子不仅要有美好的情操,还要相应地具有美好的文采。这是孔子为儒家美学奠定的一个基本原则。有学者指出:“周公开始,使礼、乐从原始的地位走向人类社会;孔子开始,丰富了社会中的礼乐内容,礼不再是苦涩的行为标准,它...[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儒家的君子不仅要有美好的情操,还要相应地具有美好的文采。这是孔子为儒家美学奠定的一个基本原则。有学者指出:“周公开始,使礼、乐从原始的地位走向人类社会;孔子开始,丰富了社会中的礼乐内容,礼不再是苦涩的行为标准,它...[继续阅读]
作为一个君子,内心之和与言行之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君子不仅为世人确立了道德上的典范,更具备一种美善合一的人生境界。孔子与学生论“志”的一段著名对谈反映了他的人生境界观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继续阅读]
孔子的思想和行动并没有超出伦常日用的特异之处,但孔子所以为常人难以企及,乃是因为他的好学。[1]“学”造就了灵动的思想观念,并因此让儒者的道德操守处于中正的状态。从美学的角度看,孔子的“好学”点出了人生艺术的创作...[继续阅读]
尽管孔子的美育教学备极高妙,其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却是不引人注目的,以至当时鲜有人见出他精神世界的高迈。有人认为能说会道且擅经商理事的子贡要比他老师强。子贡说,我那小家小户的才情,人都容易看见,而老师的“宗庙之美...[继续阅读]
从经历上看,孔子一生坎坷,但从内在的意义上看,孔子的人生却如同一件艺术品。孔子对自己人生艺术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其美学思想的一部分。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是体现儒...[继续阅读]
以上我们分析了游戏态度之隔离于现实功利的方面,而“艺”(游戏)的形式因素对于新意义的贡献也不可忽视。“游于艺”是由“知道”而至于“乐道”的条件。《说文》释“艺(兿)”为“种”,也就是农业生产的技艺和农耕种植的过...[继续阅读]
在孔子关于“君子人格”的思考中,“敬”与“畏”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修己以敬”回答子路关于“君子”的提问(《论语·宪问》),用是否具有“三畏”来区分君子与小人(《论语·季氏》)。孔子对于“敬”和“畏”的理解脱...[继续阅读]
儒家哲学可以称之为情感哲学。这种情感哲学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仁”。“仁”所蕴涵的“情”不是我们一般日常生活里的情绪,而是来自一种基于存在体验的至深的情感。这种深沉的情感与人的生存中皆不可免除的焦虑、牵挂和...[继续阅读]
战国时代与之前时代最大的不同,表现在这个时候的社会变动速率大大提高了。孔子去世后不久,时人见证了分封制、贵族制的彻底崩溃。“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继续阅读]
战国时代,因社会失序、生死乱离而引发的忧患感、无奈感是士人思想的总背景。战国时代的诸子争鸣所涉及的有关人之本性的辨析,对人心、人情、语言、技术的讨论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以至把哲学思考聚焦于人身的思想角度...[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