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五行志》云:“昔殷道驰,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把董仲舒与周文王、孔子...[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汉书·五行志》云:“昔殷道驰,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把董仲舒与周文王、孔子...[继续阅读]
东汉末年,制度化的道教在黄老思想和民间方术的哺育中应运而生。它们遵老子为始祖,以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黄老之说为理论基础,论证长生久视的终极期盼,形成早期方士化的道教哲学。《周易参同契》、《太平经》、《老子想尔...[继续阅读]
《牟子理惑论》说:“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把佛视为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帝王。又说:“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继续阅读]
“三法印”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乘佛教哲学基本上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涅槃则是佛教的终极追求。自安世高以来,佛经翻译采用格义之法,用传统概念申述佛旨,也以无为合涅槃之义。牟子...[继续阅读]
牟子针对孔子以《五经》为道,可供履行,而佛道虚恍,不见其意,不指其事,两者完全不同的责难,明确指出:“立事不失道德,犹调弦不失宫商。天道法四时。人道法五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继续阅读]
关于沙门过禁欲生活的问题,时人常不能解。牟子兼用儒家、道家的理论为佛教辩护。他说:“富与贵是人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继续阅读]
印度佛教以缘起说性空,但也认为人的善恶行为同样会得到果报,解说甚深微妙,有道生的“善不受报”和慧远的“三报”之说。其实早有人将佛教报应的思想比附传统的“承负”之说,也早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南北朝神灭神不灭之争也导...[继续阅读]
《牟子理惑论》还强调三教经典的基本精神一致。说:“既吾睹佛经之说,览老子之要,守恬澹之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井而窥溪谷,登嵩岱而见丘垤矣。五经则五味,佛道则五谷矣。吾自闻道以来,如开云见白日,矩火入冥室焉。...[继续阅读]
汉代儒教的理论形式“经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两大弊端,即繁琐与妄诞。“一经之说,至百万余言”(《汉书·儒林传》),“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汉书·艺文志》),学者以寻章摘句为标榜,在思想发展上自然渐失其活力...[继续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政治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统治阶层对佛教的信仰和利用上。至三国以降,帝王信佛成为了比较普遍的现象。如魏明帝曹叡曾大起浮屠,陈思王曹植喜读佛经,曾作梵呗。东吴孙权拜译经名僧支谦为博士,不时向其请...[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