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塑造一个民族,而一个民族亦能创造一种文化。所谓文化塑造一个民族,即指当一个民族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消化一种族外文化精髓之后,所表现出的新的民族精神、民族风貌、民族特点和民族行为方式;亦指本民族固有文化基础上...[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文化塑造一个民族,而一个民族亦能创造一种文化。所谓文化塑造一个民族,即指当一个民族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消化一种族外文化精髓之后,所表现出的新的民族精神、民族风貌、民族特点和民族行为方式;亦指本民族固有文化基础上...[继续阅读]
在我国56个民族中,锡伯族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并且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和东北、西北“两地分居”的局面。因此,两地人民与交往的兄弟民族和接触的文化各不相同,尤其是在邻近国度文化影响方面,两地人民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继续阅读]
语言翻译分口头翻译和文字翻译。从功能和作用上讲,语言翻译是知识信息载体形式的转换,即一种语言载体向另一种语言载体的转换。由于各语种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词汇之间各具差别,所以,语言翻译又是一种再创作。语言翻译对...[继续阅读]
民族文化心理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核心。锡伯族作为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之一的民族,自远祖鲜卑始,就一直活动于我国北方地区,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生产形态,使他们与北方其他民族一样具备了相近或基本相...[继续阅读]
锡伯族的精神气质表现是多方面的,总起来讲,它表现为对国家、家乡、民族的“三爱”精神,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心理和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这些特征虽不能代表锡伯族精神气质的全部内容,但它们构成了其主要方面。国家即祖国...[继续阅读]
地名属于文化范畴。地名文化既是地名各学科研究的对象,又是历史学探讨的领域之一。地名对研究和探讨地区史、民族史、民族语言以及国界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为从地名的功能上讲,它们是地域方位的符号,但它们并...[继续阅读]
1764年,4000余名锡伯族军民西迁新疆,200多年来,他们在屯垦种田、自耕自食外,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一、保卫边疆(一)换防塔尔巴哈台。1766年西迁军民刚在伊犁河南岸落户,伊犁将军...[继续阅读]
锡伯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使本民族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也认识到以文化教育振兴民族的深刻道理。教育在本民族一向被重视。过去,家里穷得即使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也要保证子女上学,最起码要掌握本民族的文字。新...[继续阅读]
何叶尔·文克津,18世纪50年代以后,在伊犁锡伯营流传出一部书信体散文,曰《辉番卡伦来信》,这就是时任卡伦侍卫的贺叶尔·文克津所写之著名作品。他曾任委笔帖式(文书)、骁骑校、防御等职。他于清咸丰初年奉命前往辉番卡伦换防...[继续阅读]
关清廉(1888~1968年),是民国时期较活跃的人士之一。姓瓜尔佳氏。伊犁锡伯营五牛录人。1903年他作为锡伯营第二批出国求学人员之一,前往俄罗斯阿拉木图上中学。1908年学成毕业,以优异成绩获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民国三或四年(...[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