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讲故事的虚构,相似的地方很多。弗洛伊德称作家的创作过程类似做白日梦。[1]斯台茨认为用形象连接成为故事,是人的内在能力,用经验材料组成情节的能力,却因人而异,因此做梦与讲故事实际上是同一种活动的不同类型,讲故事...[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梦与讲故事的虚构,相似的地方很多。弗洛伊德称作家的创作过程类似做白日梦。[1]斯台茨认为用形象连接成为故事,是人的内在能力,用经验材料组成情节的能力,却因人而异,因此做梦与讲故事实际上是同一种活动的不同类型,讲故事...[继续阅读]
“意动” (conation)这个术语,源自拉丁文conatio,意味去做某事(an act of attempt)。本部分第一章讨论“文本意向性”时已经说过,最早是雅柯布森在他关于符号文本六功能论文中提出“意动”主导功能,这观念很接近邦维尼斯特的“祈使式”...[继续阅读]
意动文本,是以命令、承诺、劝说为意向的文本,不能称之为“虚构型”,因为它们叙述的情节“可能”发生在未来,尚没有发生,只是希望发生。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意动叙述说的尚不是事实,它们不可能是有意虚构,因为它们必然以某种...[继续阅读]
意动叙述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媒介没有直接联系。它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包括记录类媒介如文字、图像,也包括演示类媒介,如身体、言语、实物展示。例如玛雅预言,它记录在一种至今专家都似懂非懂的文字之中,记录在一种关于未来的...[继续阅读]
关于虚构的讨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迷人也最令人困惑的课题之一。在尚未展开讨论之前,笔者对本书讨论范围稍做说明:首先,本书讨论的是“虚构型叙述”(fictional narrative),不同于语言哲学关于虚构命题(fiction),也不同于“小说”(西文...[继续阅读]
传统叙述学对小说的形态做了极其详细的讨论,认为小说虚构性,是经验惯例,不言而喻非如此不可。也就是说,叙述学并不讨论小说的一系列特点与小说的虚构本质之间的关系。因此,传统叙述学的工作基本上留在形态描述层次上。应当...[继续阅读]
对虚构与纪实的句子或命题,学界一般用“指称性”(referentiality)来区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标准对叙述文本很不适用。“指称”问题的现代理解,最早是由分析哲学家提出的:弗雷格的“论意义与指称”(Gottlob Frege,&xDC;ber Sinn und Bedeu...[继续阅读]
本章前文已经讨论过,纪实叙述体裁的本质特点,不在文本形式,也不在指称性的强弱,而在于接收方式的社会文化的规定性:读者可以要求纪实叙述的作者提供“事实”证据。纪实型叙述是“与指称有关”的叙述,而虚构是“与指称无关...[继续阅读]
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讨论虚构叙述:虚构叙述必须在符号再现的基础上再设置第二层区隔。也就是说,它是“再现中的进一步再现”。本书的此种看法接近利科的“三重模仿”理论:“第一重模仿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对‘经验...[继续阅读]
处在任何一个再现框架区隔中的人物,无法看到区隔内的世界是符号再现,因为区隔的定义,就是把框架区隔中再现的世界与框架外世界隔绝开来,让它自成一个世界。巴尔特指出:“单层次的调查找不到意义。”[1]因为一个层次,是一个...[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