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 物 > 中国文化哲人 > 列表
中国文化哲人 共有 84 个词条内容

(二)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说”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孟子指出:“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通过这个小故事,孟子...[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三)修养论

    在孟子看来,虽人人具备“善性”、“善端”,但“操则存,舍则亡”,很多人却没有很好守住自己的善心和善端,丢失在现实生活中。为此,孟子提出要通过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工夫。具体而言,就是“思诚之道”,就是“养气”工夫。南怀瑾...[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四)义利观

    《礼记·中庸》云:“义者,宜也。”蒙培元教授指出,“义”的实质就是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即正义原则。①孟子把“义”作为人们行走过程中必当遵循之“路”,作为人们的行为之规范、处事之准则、人生之原理。孟子曰:“仁...[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五)仁政思想

    孟子在大加赞赏“仁义”的同时其实早已想好了如何解决功利诉求的问题。他在说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话的时候,不是说统治者不要单纯追求富国强兵,不讲利益,相反,孟子认为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就是要治理好自己...[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一)孟子及其思想对后世行为的影响

    1.舍生取义,做大丈夫孟子继承了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说法,提出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二)孟子及其思想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1.对后世儒学的影响孟子及其思想诞生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比较沉寂,直至唐宋时期,随着孟子“升格运动”的兴起,孟子地位的抬升,孟子思想对后世儒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表现在宋明理学家极为推崇孟子。宋明儒学的产生可以说...[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一)庄子的生平

    关于庄子生平事迹的记载,除了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末有一段简略的记述外,在《庄子》中还有一些关于庄子行谊交游等情况的记载。通过上述记载,可知庄子虽生活贫困,但却清高淡泊,不慕权贵,鄙视荣华,多次拒绝出仕,并有...[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二)庄子的著作

    庄子的著作主要就是流传至今的《庄子》一书,但《庄子》中也有一些属于庄子弟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所以《庄子》代表的是庄子及其学派的主要思想。1.《庄子》的篇幅及删订司马迁《史记》记载,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一)“道”论

    许慎《说文解字》对“道”的解释是:“所行道也。从辵,一达之谓道。”所以“道”的本义是所行之路,或通达而无歧出之路。后又引申出规则、规律、正义、真理之义。道家创始人老子则又赋予“道”以本原、本体等义,使“道”成...[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二)逍遥论

    逍遥乃心闲意放、无拘无束之义,约略等同于现代所说的“自由”一词,但逍遥更强调心灵和境界的超越提升。所以,逍遥在庄子那里更多地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和心灵状态。庄子认为逍遥有“有待”和“无待”之分,有待即凭借、受...[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