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 物 > 中国文化哲人 > 列表
中国文化哲人 共有 84 个词条内容

(一)孔子的生平

    有关孔子的生平记载,可供查阅的历史文献较多,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争议,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按《谷粱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由此可以推断出孔子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孔子出生于贵族后裔...[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二)孔子的著作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不知老之将至”的孔子将主要的经历用在了教学和整理古代文献上,主要是“六艺”和六经的编纂与审定。相传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一)志于道

    从孔子一生的言行来看,他对“道”有着执着的追求和闻道、行道的强烈愿望。他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将闻“道”看成比自己生命更宝贵的事情,并且愿意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对大“道”的认知,由此可见其...[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二)据于德

    从相关资料记载来看,在孔子之前“德”就已经成为了社会思想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词语在西周的统治阶层时常被提及。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孔子思想当中,“德”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三)依于仁

    在儒家哲学当中,“仁”与诸“德”的关系可以用“以仁为依据,其它诸德为个体成仁之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正如《礼记·儒行》所云:“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四)喻于义

    在儒家哲学体系中,“义”的内涵相对模糊,且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在孔子那里,它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范畴,并不具备独立的解释体系,其哲学地位的确立是建立在以“天道”为形上之本,以“仁”为内在依据,以“礼”为实...[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五)约于礼

    儒家哲学不仅常被人们称为“仁学”,也常被称为“礼学”。“礼”在儒家思想体系当中地位之重要,已为历代学人所共知。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有儒家很大的贡献。在此,我们要简要回顾一下“礼”的由来,以及儒家知识...[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六)成于利

    在谈到儒家对于“利”的看法时,在学界主张儒家“重义轻利”,甚至否定“利”者有之;主张儒家并不是完全的排除“利”,而是“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否定“私利”而肯定“公利”者有之;也有主张儒家所讲的利实际上是一种...[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一)孔子及其思想对后世行为的影响

    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影响着一代代儒生,尤其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仅影响着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常百姓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儒家强调的“礼”文化,几乎主宰了中...[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二)孔子及其思想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1.对儒家后学的影响孔子之后儒家内部存在观点不同,乃至相互指责的现象。《韩非子·显学》篇指出:“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就是...[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