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由人工栽植的樟子松组成的针叶林。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固定沙丘上有天然的樟子松林。解放后,全国的人工林有很大的发展,60年代以后吉林省才开始栽植樟子松。目前主要分布在吉林市、九台市、双阳县的丘陵坡地...[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植被。由人工栽植的樟子松组成的针叶林。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固定沙丘上有天然的樟子松林。解放后,全国的人工林有很大的发展,60年代以后吉林省才开始栽植樟子松。目前主要分布在吉林市、九台市、双阳县的丘陵坡地...[继续阅读]
吉林省是我国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相对集中的省份之一,科技力量雄厚。1991年,全省有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95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21个,高等学校44所,集中了100多个学科,上千个专业;全民所有制单位科学技术人员70.6万,比上年增加9....[继续阅读]
指人口空间分布的一般特点与变化趋势。吉林省人口分布不平衡,各地人口数量相差悬殊,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其周围、交通沿线两侧和河谷地带。而山区、林区和草原则比较稀少,反映出中部人口稠密、东南与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分布状...[继续阅读]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不同年龄段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在吉林省2465.98万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45.07万,占26.16%,15~64岁人口为1709.46万,占69.32%,65岁以上的人口为111.45万,占4.52%。按国际...[继续阅读]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聚集的状况。1992年吉林省的男性人口为1265.3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51.14%;女性人口为1208.7万人,占48.86%。性别比为104.7,略高于全国104.3的比例。根据一般规律(男性占51.1%,女性占49.9%),吉林省人口性别比较平...[继续阅读]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2年来,吉林省人口净增加1465.5万人,发展速度为245.31%,同期全国人口总量净增加6.6亿人,发展速度为211.58%,显然吉林省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从1949年到1992年的44年间,吉林省人口总量变化,具体可划分为三个发展...[继续阅读]
人口在省内的机械移动。在吉林省迁移总人口中,省内迁移数量多,一般占70%以上,多者可达80%,而且人口迁移数量呈现大幅度减少趋势。50年代中期是吉林省人口迁移数量的高峰年代,每年省内迁移的总人口少则170多万人,多则可达200多万...[继续阅读]
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省界的人口机械移动。建国后,吉林省人口的省际迁移数量呈减少趋势。1962年吉林省迁移总人口为225.0万人,其中省际迁移人口为54.6万人,占全省迁移人口的24.3%。1982年吉林省迁移总人口为113.6万人,其中省际迁移人...[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