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词典 > 古典诗词札丛 > 正文

说古诗《行行重行行》
古典诗词札丛

行行重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十九首》最初 见于梁萧统的《文选》,原来是汇集起来的一批汉代五言诗,并非 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可是后世却把它们看成带有整体性的组诗 了。尽管我们今天已不再把《十九首》看成一个整体,但作为汉 代五言诗的代表作,它们毕竟还是有共性的。我曾在一篇题为 《说汉诗》的旧文里,对《十九首》作了一点概括性的介绍,现在转 录在下面:
像《古诗十九首》这类诗,恐怕比乐府诗要多一点人工 的苦心了。诗中的想象不复是儿戏似的逸趣横生,而是澄 澈的人生的观照。里面的描写不复是“渐近自然”的天真活 泼,而是坦率的心灵的倾诉。换言之,它不再富有那么多的 趣味性和幽默感,却把“载道”的成分加强了。……另外, 深、厚、周密、完整,种种人为的工力在汉代五言诗中也比乐 府诗加多了,虽然看上去有些作品比乐府还显得素朴。再 有,它的应用范围也较乐府诗更为宽广,不仅是唱的岔曲, 讲的评书,好玩动听的故事;而是读书人(从寒士清流到官 僚贵族,总之是知识阶级)用来抒情、泄愤、发议论、讲道理 的工具了,更其日用伦常化了。
……我只能如此笼统地说明汉诗的大概,不,毋宁说最 早的五言诗的大概。它是诗之祖,诗之源,诗之原料。固 然,在它上面还有《诗》与《骚》,但那好比是矿山,而五言诗 则是已经开采出来的东西,虽然它还有待于雕琢。然而这 毕竟是宇宙间一大秘密,到汉代才开始被人发现。“巧夺天 工”固然很难,而“渐近自然”却尤为不易。我们之所以不能 忘情于汉代五言诗,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这些话,或者有助于读者对汉代五言诗的理解。下面我们 就对《行行重行行》作一些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诗中抒情主人公所思念的是一个天涯 游子。我觉得这诗有个特定条件,就是那个游子对思妇说来并 非毫无消息。这从诗的开头结尾可以得到证明。开头说“行行 重行行”,又说“相去万余里”,可见对游子的具体情况虽不详细 了解,可是知道他越走越远,而且久无归期。这比干脆没有消息 更令人伤心。诗的最后一句说:“努力加餐饭。”这是慰勉对方的 话。我们参考一下《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结尾:“长跪读素 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以彼例此,可见主人 公对于所思念者的动静或多或少还是知道一点的,而并非一无 所知。全诗的感情、设想以及措辞的语气等,都与这一特定条件 有关。而这首诗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相思离别之作,其细微的差 异也正在这里。
古诗在一首之中允许换韵。而换韵处往往也正是划分段落 的地方。这首诗共十六句,八句一韵,正好分成两大段。前一段 细腻地刻画出两地离别之苦,后一段更在前一段的基调上执着 地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最后以撇开自己、慰勉离人作结,在温 柔敦厚的语气中饱含着酸辛的悲怨之情。这不仅体现了汉代五 言诗的特点,也从而看出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风貌。
“行行重行行”,表示两层意思,一是空间距离越来越远,二 是时间距离越来越长。“与君生别离”是追叙分手时情景,“生别 离”等于说活生生地离开了。《楚辞·九歌》有“悲莫悲兮生别离” 的话,所以朱自清先生认为这句是用典,而且还暗示给读者以 “悲莫悲兮”的意思,接下去从“相去万余里”到“会面安可知”,这 四句全是从《诗经·蒹葭》一篇化出来的。“各在天一涯”就是《蒹 葭》里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道路阻且长”更是直接用了 《蒹葭》中“遡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句子。朱自清先生说,它“暗 示‘从之’不得的意思。”这就是中国传统诗歌用典的特定效果。 朱先生说:“借着引用的成辞的上下文,补充未申明的含义;读者 若能知道所引用的全句以至全篇,便可从联想领会得这种含意。 这样,诗句就增厚了力量。这所谓词短意长;以技巧而论,是很 经济的。典故的效用便在此。”这已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另外,这四句还显示了古典诗歌“回环复沓”的特点。因为 “相去万余里”是从两人相隔的距离来说,是从中间说的;“各在 天一涯”则是分开从两头说;“道路阻且长”又从中间加深一层 说,意思是不但相隔遥远而且路上十分难走;“会面安可知”再从 两头加深一层说,意思说对方见面的机会实在太渺茫了。其实 这都是一个意思,只是说的角度不同,措辞不同而已。下文的 “衣带日已缓”是说人渐渐瘦了,“思君令人老”是说人老得快,用 意也是重复的。这种“回环复沓”的特点,从《诗经》、《楚辞》以来 就有了。但《诗经》的“回环复沓”,大都体现在句子形式上,比如 《桃夭》一首,一连三首的开头都用的是“桃之夭夭”这一句话; 《伐檀》一首,“坎坎伐檀”、“坎坎伐辐”、“坎坎伐轮”,句型也都 一样。《离骚》的三大段,尽管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而中心思想却 始终没有变化。从先秦发展到两汉,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成熟, 这一首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接下去“胡马依北风”两句用的是比兴手法。禽兽尚且留恋 乡土,何况有思想感情的人呢?言下之意是说,我所想念的人为 什么总不回家呢?过去人们讲这两句,只强调北方的马和南方 的鸟这一层意思。但我认为,这里还可以再挖掘一层更深的意 思。那就是,由于胡马离开了北方,它才“依北风”;由于越鸟离 开了南方,它才“巢南枝”。可见这两个比兴句是暗示出离乡背 井的游子应该早点归来才是;而他竟然至今没有回来,恐怕就是 由于“浮云蔽白日”的缘故了。诗人把这两句安放在两大段中间 过渡的地方,我以为是匠心独运的。这就是朱自清先生说的: “这里似是断处,实是连处。”然而这层意思并没有立即点破,从 第二段开头,诗人却把笔锋转到主人公对游子思念之殷切上面, 这就是后来人讲唐宋词时所说的“婉约”。但“婉约”和“切直”是 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没有“切直”,也显不出“婉约”的好处。第二 段的八句,是把对方(即游子)和自己(即思妇)交叉着来写的。 “相去日已远”指对方,“衣带日已缓”指自己,前一句切直,后一 句婉约。我们可以把后一句同柳永词作一比较。柳词说:“衣带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说写得更为具体,却比这儿的 一句显得切直多了。而这里“衣带日已缓”则写得十分含蓄委 婉,这就是“婉约”。接下去“浮云蔽白日”两句,是就对方说,点 出游子可能另有所欢,仿佛白日被浮云所掩蔽。“浮云”句用陆 贾《新语》的典故,所谓“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但古人 也常以“日”、“月”比喻男人或丈夫,所以这个比喻完全可以解释 为游子另有所欢,因而受到迷惑,再不顾自己的家了。可是诗人 用的是比兴手法,读起来还是比较婉约的,而底下一句“游子不 顾返”才写得比较切直,接着又从自己方面说。“思君令人老”是 从《诗经·小弁》“惟忧用老”一句化出来的,人本不老,由于相思 情切才显得老,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忧”字。而下一句“岁月忽已 晚”却语含双关。一年之尾是“岁晚”,一生之尾也是“岁晚”,以 人生而论,一生又能有多少个年尾呢?所以这一句既指一年将 过,也暗指自己的年华易逝。所以这两句诗是饱含着无限忧伤 的。最后两句,先说自己,再说游子。“弃捐”有两种解释,一是 指自己被抛弃,二是说相思无益,自己把这些都撇开不管。我们 从后来曹植的诗中找到“弃置莫复陈”,从刘琨的诗中找到“弃置 勿重(阳平)陈”一类的句子,都与“弃捐勿复道”的句意相同,所 以还是后一种讲法更合情理。余冠英先生在《汉魏六朝诗选》中 解释这两句说:“最后表示什么都撇开不谈,只希望在外的人自 家保重。”讲得明顺确切。而从全诗来看,诗人自始至终都写得 比较含蓄深沉,并没有剑拔弩张的决绝之辞,所以最后两句也应 如此解释,才显得同整首诗和谐一致。

词 典
论语孟子 中国学术 哲学著作 爱犬养护 百花百话 百科合称 保定庙会 北大百联 哺乳动物 军事常识 人文常识 艺术常识 中外名人 重大事件 藏传佛教 三峡昆虫 城市供热 传世名方 词名索引 大历诗略 大学历史 当代科学 东方文化 东方文学 冬虫夏草 法律文书 佛源语词 福州方言 港口经济 高等数学 公共关系 公证律师 古今谋略 古钱百咏 古诗百科 古诗评译 古文鉴赏 关东文化 广播电视 国防经济 国际关系 国际金融 国际政治 国史纪事 汉代长安 汉英经贸 汉族风俗 河南蜻蜓 赫章彝族 红河彝族 湖湘文化 画说西藏 环境科学 环球地名 皇帝内经 皇权兴衰 皇权兴衰 黄帝内经 黄节诗学 机械加工 蓟州风物 民间疗法 精细化工 同义反义 文史知识 文学知识 西方哲学 建安诗文 建筑经济 交叉科学 教师百科 教育评价 金属材料 京剧剧目 经济法学 经济科学 精细化工 决策科学 科技编辑 科学技术 孔子文化 老子鉴赏 李白诗歌 历代典故 历代绝句 历代骈文 爱情佳句 文坛掌故 历史大事 国史全鉴 名城杭州 名城临海 名城衢州 连用成语 两汉职官 领导干部 吕氏春秋 伦理百科 论语鉴赏 漫画知识 美丑大典 美军服装 美食中国 美术辞林 唐墓壁画 民间禁忌 民间文学 民族知识 名著缩微 明清西安 明清治藏 南社戏剧 宁波古韵 欧洲历史 热工技术 人口管理 人口科学 人类科学 人生哲学 儒林外史 三宝合璧 三国韬略 陕北方言 陕西烹饪 常用钢材 商业会计 尚氏易学 神州秘方 诗歌美学 石油技术 实用方法 实用公文 外国文学 外国哲学 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