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词典 > 豫剧 > 正文

四、中州戏曲研究社和《打土地》
豫剧

就在“豫声戏剧学社”成立刚过2周年之际,开封又竖起了一块“中州戏曲研究社”的牌子。1937 年2月4日《河南民报》发表的消息是:“豫省梆剧名伶常香玉、张同庆等,为改良豫梆,使成为通俗 教育之利器起见,特组织中州戏曲研究社。该社共计八十余人,二三日内即在醒豫舞台公演,所演戏 曲均加改良,并有汴垣同人为之编撰新剧,协助社务云。”尽管这条报道的标题是《常香玉等组织中 州戏曲研究社》,但我们推算当时的常香玉才不过十四五岁,是不太可能有此动 议的,她和张同庆等虽是“醒豫舞台”的主演,但按照惯例应由“班主”考虑并主 持此等大计。现知,真正策划并促进此事的有三人:一位是1936年秋末从洛阳回 到开封的王镇南,另一位则是常香玉的父亲张福仙,再有一位叫史书明。《河南 民报》载文所称“并有汴垣同人为之编撰新剧,协助社务云”主要指的也就是王 镇南先生。王镇南(1895—1961)原名王树鼎,河北南宫县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 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到开封第一师范任教。因自幼热爱京剧,致任教期间即成 为著名京剧票友,教书之余,常粉墨登场。1927年他应“政训学院”之聘在开封 “游艺训练班” 主管戏改及编戏、教戏工作,从此便又接触并爱上了河南梆子。 1936年年底当他听到张福仙老艺人对豫剧改革的要求时,不禁喜出望外,因为这和他深思熟虑早就 想找一块试验阵地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又邀请志同道合的史书明先生,齐心协力,首先给剧社排演 了新编古装戏6部《西厢》。“六部”者,即根据王实甫五本二十一折元曲改编而来。在保留原著主要 关目及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又敷衍铺陈,使语言通俗化,表演个性化,尽可能地发挥豫剧重唱的特 点,终使广大观众乐此不疲,演出后大获成功。戏中主要角色的分配是这样的:头二本由常香玉饰崔 莺莺,马天德饰张君瑞,杨桂云饰红娘;三四五六本则改常香玉饰红娘。应该承认,这个新本《西厢》 的出现,不仅对提高“土梆子“的身价影响是巨大的,而且通过常香玉对红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再塑造, 特别是她勇敢地汲取“豫东”、“祥符”两大唱派之长以突破“豫西调”的局限性,丰富豫剧表演手段,并 最终形成“常派”艺术和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久,开封《正义报》便连载了这个剧本,这就更 增加了其在汴垣剧坛的轰动效应。连一向对“旧剧”持否定态度的岱青先生,也居然著文对这部新编 《西厢》的上演和常香玉的创新精神,表现出乐观和赞扬的肯定态度。他写道:“‘新’是人类的生命,也 是技艺的条件。京剧圈里的梅兰芳,越调圈里的姚水娟,桂剧圈里的小金凤,这些角色不但演技超群, 另外都有新腔新本的创作。最近聆听常香玉女士为梁苑女中义演的《西厢》,显然也是豫剧中成功的一 个,自然也是天才者,她能把高中音级的豫剧之歌,摄取了秦腔的低音、洛阳调的柔音、平剧的尖团字, 更大胆地上演新本,她的确为豫剧寻求到出路,她更为旧剧滋补了垂危的命运。”


王镇南



常香玉


常香玉,1922年9月15日出生在豫西巩县的董沟。乳名张妙龄。9岁时随父 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兼学花旦、小生;复问教于徐建章(双 槐)、王金枝等名家,还跟京剧名生葛燕庭练过武功。这一切无疑铸就了她坚实 的表演功底,从而为其十四五岁即唱红开封打下了良好的根基。继6部《西厢》 之后,王、史二位先生虽然又为常香玉改编并排练了《哭长城》一剧,但却始终未 能达到《西厢》的水平和影响。20年后,以《拷红》为首的“红(娘)、白(蛇传)、花 (木兰)”,不仅成为“常派”艺术的代表剧目,而且包括《大祭桩》和《五世请缨》、 《破洪州》等戏在内,还被公认为是豫剧的精品剧目。至20世纪末,可以说每部 戏的演出均逾数千场,“戏路”影响数代人。而常香玉饰演红娘的主要搭档—— 张君瑞和崔莺莺,其扮演者在半个世纪里却以数十计。最早是比她还年长十多 岁的马天德。马天德是偃师县诸葛村人,6岁入科班学戏,7岁登台演出。自幼拜 师杨庆法、吉子亮,宗“豫西调”,应工小生、须生。他自1936年和常香玉合作(演 张君瑞),兵荒马乱中虽曾一度分手,但从1949年参加香玉剧社起(后转为河南 省豫剧一团,马在《花木兰》中演花弧),直到去世,始终是“常派”艺术集团的主 要成员。代表剧目除《西厢记》中饰张珙外,还有《贩马记》中饰赵宠,《诸葛亮吊 孝》中饰诸葛亮等。
常香玉的另一个艺术伙伴、时任剧社总务(后改任“派笔”)的赵锡铭,也是一 位忠于事业、矢志不移,德艺双馨、誉满剧坛的好演员。赵锡铭,密县超化乡人。自 1930年起先后在密县白寨、长葛县后河三清班学戏,师承汪四元、张小乾等。应工 须生,宗“豫西调”。1935年进开封醒豫舞台,1942年曾任洛阳戏剧公会理事,与常 香玉患难与共,共谋豫剧改革创新,合作几近一生。他做戏认真,嗓音浑厚,能包本 演出100多部大戏。其中又以《卖苗郎》、《反徐州》、《盗宗卷》、《破洪州》、《蝴蝶杯》 等最有影响。
在“中州戏曲研究社”的主要成员中,和常香玉不以平辈相称的主要有张同 庆、韩小丹、徐双槐、李门搭和王金玉(小火鞭)等几位师傅。在《豫剧源流概观》 里曾提到张同庆乃豫西名生 “三张一周” 之一。张同庆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 (1893),原籍河南襄县,自幼在登封芦店刘永泰班出科,行艺后却定居在荥阳县 乔楼乡三里庄。他虽目不识丁,然记忆力过人。曾相继聆教于杨庆华、张银生、马德、双成等名师,集 文武小生、青衣花旦及红脸于一身,功底扎实,戏路极宽。30岁以后专攻须生,技艺精湛。其声韵雄浑 激昂,豪放壮美;行腔硬宫大调,念白铿锵有力,在《李渊跑宫》、《黄衮训子》、《申包胥挂帅》、《俞伯牙 访琴》、《青石山》、《四进士》、《反徐州》、《济公传》、《马义滚钉》、《火烧纪信》等剧中均有出色表演。惜 命途多舛,56岁即撒手人寰!


马天德



赵锡铭


韩小丹(1809—1947)
原籍偃师县韩庄,与豫西名旦王金枝结婚后落户密县超化乡杏树岗村。从高野王大寨科班出师 后,曾任掌班多年,是民国年间豫西有名的花脸演员。除豫剧外,他还能唱罗戏、越调、京剧、曲剧。名 演员韦玉庆、王二顺、马金凤、马元凤等均曾向他执弟子礼。
徐双槐(1892—1956)
本名徐建章,祖籍山东菏泽徐家寨,后相继定居密县超化乡王岗村和孟津县白鹤乡霞院村。他是 梨园世家,自幼随兄学戏。曾在密县小二班、大二班、太乙新班和老班及蔡仙社行艺并任掌班多年。 其武功超群,扮相潇洒,是豫西著名的武生演员。


宋淑云


李门搭(1886—1946)
中牟县杨桥村人。15岁从老白春学戏,攻旦角兼文武生。出科后初与马双 枝、彭海豹等合作,1937年搭班“醒豫”。其唱腔委婉、缠绵,长于塑造温柔、多情 的妇女形象。
至于“小火鞭”王金玉,因加入剧社的时间略晚于上述几人,20世纪40年代 初又已离班别就,事略已在《豫剧源流概观》中给予介绍,故不再赘述。
稍后加入的旦角演员还有宋淑云。她是在张福仙刚到开封时磕头拜师的,因 此随常香玉排序,取艺名常红玉。应工青衣、花旦。20世纪40年代初期声誉日 隆。1942年在宝鸡单独组班,辗转西北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华北民艺剧社,曾任邯郸艺术剧院副 院长。其卓绝的袖功向为人所称道。拿手戏“三记”(即《贩马记》、《齿痕记》、《香囊记》)均是她一生盛 演不衰的剧目。
中州戏曲研究社的鼎盛时期,演职员曾达80余人。除上述几位名家外,主要演员还有:

陈福广(1908—1951)
荥阳汜水人。与马天德同科学艺,同入醒豫舞台,以文武小生见长。《赵云截江》中“表功”一段, 其唱、做、念、舞,挥洒自如,向为同行所称道。

刘金铭(1895—1940)
临颍县杜曲人。14岁入本地科班学艺,主攻红脸。为中州戏曲研究社的“二套”生角。另有马太 德(花脸)、李运转(老生)、李殿元(丑)、李沫(黑脸)、金钰美(帅旦)、王新(旦)、徐孝德(老旦)、马天 蟾(丑)、杨桂云(旦)、秦玉苗(生)等人。堪称行当齐全,阵容雄厚。
文武场面的主力是:鼓师康小昌,琴师刘德运、马清顺、花德胜。其中以马清顺从艺时间最长。他是 巩县米河镇人,父马小福是名鼓师,舅父司保安又吹得一手好唢呐。清顺16岁时在密县大二班拜张小 旺为师学拉板胡,后入小三班、太乙班正式参加伴奏。1935年到开封入醒豫舞台,抗日战争爆发和常香 玉一同出关,曾长期辗转于大西北。1951年参加河南省歌剧团,1956年转为豫剧院二团,直到去世。
自从6部《西厢》唱红汴垣后,以常香玉为首的“醒豫”(中州戏曲研究社)便和“豫声”(以陈素 真、赵义庭为首)、“永安”(以李瑞云、王润枝为首)鼎足而立了。而这样的局面则事实上起到了几大 地域流派大汇合、大交流、大发展的作用,竞赛中争妍斗奇,客观上也必将加快推动豫剧改革、创新的 步伐,是件大好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封作为河南省会,抗战热潮自是十分高涨。本 地和外地的救亡组织都在编演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以推动这一运动。是年冬,王镇南也创作了一出 现代戏《打土地》,内容叙述日寇侵入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黎民百姓流离失所,一老汉携儿媳从 东北逃到关内,在一座土地庙里暂且安身。女子因子亡夫丧,以致疯癫。剧本情节曲折哀怨,动人心 魄。《河南民国日报》1938年2月4日以《醒豫舞台排演爱国新剧》为题发表评介道:“为唤起民众,充 实抗战力量起见,(中州戏曲研究社)特请戏剧家王镇南先生新编爱国佳剧,亲自导演,该剧名《打土 地》……剧情之细腻、曲折、婉转、紧张,为历来各剧所未有。悲时令人心酸,乐时使人肚疼,激发爱国 情绪,加强抗敌精神,暴露倭寇之兽行,挥发无遗。以名坤伶常香玉饰女主角。兹悉该剧定于本月五、 六日公演,想该园(醒豫)届时车水马龙必有一番空前之盛况云。”据赵锡铭、马天德等当事人及开封 耆宿回忆,这个戏当时按古装戏化妆,但由于它直接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再加上常香玉声腔靓 丽,做戏认真,所以演出效果还是很强烈的。它和嵩县编演的《东邻贼》、安阳的《我的家……》、伊川 的《同胞恨》、禹县的《长台关》、洛阳的《空袭之夜》、遂平的《大义灭亲》、清丰的《沙区扫荡》等一样, 统属河南地方戏的第一批抗日题材的现代戏。1938年3月,剧社到巩县为助赈义演。4月中旬回开封 参加在人民会场举行的“保卫大河南宣传周游艺大会”。后因剧社迭遭劫难,备受欺凌,终于开封沦陷 前夕的5月29日在《河南民报》刊登紧要启事,声明中州戏曲研究社已“于本月19日停止营业”,演 员自谋生路。张福仙带着女儿常香玉和马天德、赵锡铭等也沿陇海路西上了。总计从成立到解体,中 州戏曲研究社的存在虽只有一年又三个多月的时间,但它在豫剧发展史上却闪耀着戏曲艺人革命觉 醒的火花。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及收益归属创作者,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
词 典
论语孟子 中国学术 哲学著作 爱犬养护 百花百话 百科合称 保定庙会 北大百联 哺乳动物 军事常识 人文常识 艺术常识 中外名人 重大事件 藏传佛教 三峡昆虫 城市供热 传世名方 词名索引 大历诗略 大学历史 当代科学 东方文化 东方文学 冬虫夏草 法律文书 佛源语词 福州方言 港口经济 高等数学 公共关系 公证律师 古今谋略 古钱百咏 古诗百科 古诗评译 古文鉴赏 关东文化 广播电视 国防经济 国际关系 国际金融 国际政治 国史纪事 汉代长安 汉英经贸 汉族风俗 河南蜻蜓 赫章彝族 红河彝族 湖湘文化 画说西藏 环境科学 环球地名 皇帝内经 皇权兴衰 皇权兴衰 黄帝内经 黄节诗学 机械加工 蓟州风物 民间疗法 精细化工 同义反义 文史知识 文学知识 西方哲学 建安诗文 建筑经济 交叉科学 教师百科 教育评价 金属材料 京剧剧目 经济法学 经济科学 精细化工 决策科学 科技编辑 科学技术 孔子文化 老子鉴赏 李白诗歌 历代典故 历代绝句 历代骈文 爱情佳句 文坛掌故 历史大事 国史全鉴 名城杭州 名城临海 名城衢州 连用成语 两汉职官 领导干部 吕氏春秋 伦理百科 论语鉴赏 漫画知识 美丑大典 美军服装 美食中国 美术辞林 唐墓壁画 民间禁忌 民间文学 民族知识 名著缩微 明清西安 明清治藏 南社戏剧 宁波古韵 欧洲历史 热工技术 人口管理 人口科学 人类科学 人生哲学 儒林外史 三宝合璧 三国韬略 陕北方言 陕西烹饪 常用钢材 商业会计 尚氏易学 神州秘方 诗歌美学 石油技术 实用方法 实用公文 外国文学 外国哲学 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