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的一天,史树青在逛大钟寺文物市场的时候,看到一个地摊上放着几柄青铜剑,其中一柄看上去格外“眼熟”,引起了他的注意。史树青在地摊前蹲下,伸手将剑托起,顿觉手感很沉。细看剑身,长过半米,剑身寒光闪闪,布满菱形暗纹...[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2005年4月的一天,史树青在逛大钟寺文物市场的时候,看到一个地摊上放着几柄青铜剑,其中一柄看上去格外“眼熟”,引起了他的注意。史树青在地摊前蹲下,伸手将剑托起,顿觉手感很沉。细看剑身,长过半米,剑身寒光闪闪,布满菱形暗纹...[继续阅读]
一生读书不辍,是史树青的生活习惯。直到耄耋之年,他依然嗜书如命,手不释卷。虽然早已功成名就,在学界享有极高的名望,史树青仍然很谦虚觉得自己读书不够,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学问。他平时个人生活节俭简单,在...[继续阅读]
1930年,8岁的史树青被父亲从乐亭老家接到北平,从此在皇城根下生活了近80年。大约在1940年,史树青的父亲买下了东堂子胡同一处两进的四合院,全家迁进新居。自此,史树青在东堂子胡同55号的这座宅院里读书、成家,度过了大半人生。...[继续阅读]
在中国文博界,王冶秋(1909—1987)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被称为“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开拓先锋和奠基人”,王冶秋当之无愧。他1924年就参加了革命,1932年加入左联,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冶秋曾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员兼秘书,其地下革...[继续阅读]
在史树青的身上,绝对看不到一丝“文人相轻”的习气,相反,他对同行大家们的学养成就从不吝惜溢美之词。史树青对启功先生的学术成就推崇备至,晚年他在接受记者访谈时,多次满含敬意的提到启功先生。他说:“我在辅仁大学的时...[继续阅读]
东堂子胡同的北侧是红星胡同,这条胡同的历史也一样久远,明代时叫无量大人胡同。著名学者、红学家周汝昌在这个胡同生活了20多年。周汝昌比史树青年长4岁,他是继胡适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继续阅读]
史树青为人谦逊,总是将自己的学问归结于老师们的栽培,对青年时代的老师史学家陈垣先生、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词人顾随先生,以及一生亦师亦友的启功先生,他都充满感念之情。既尊敬师长,也提携后辈。史树青先生欣赏虚心好...[继续阅读]
史树青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了大半辈子,年轻时虚心向老前辈请教学问,到了自己也成了老前辈时,对与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更是关爱有加。对这些有幸和他共同长期在一起工作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员工们来说,史树青是他们的同事、前...[继续阅读]
出于历史学专业出身的职业敏感,史树青非常重视史料和文献的保存。许多人做研究查资料遍访图书馆而不得,却往往能在史树青那里找到答案。《收藏家》杂志编辑唐吟方记得大约在2000年左右,他正在撰写一篇有关民国书画家润格的...[继续阅读]
史树青是河北乐亭人,虽然8岁就被父亲接到了北京,但对老家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史树青的父亲史思齐早在1928年就为乐亭县捐建了一所小学,解决了当地方圆10里乡村少年的求学问题。80年来,这所“汤家河镇史庄小学”已是桃李满天...[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