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炎武从山东出发,经河南,抵达山西祁县,住戴廷栻家。廷栻为炎武在祁县南山筑室,并在其中置书堂。戴廷栻字枫仲,甲申国变后潜居不仕,所居住的丹枫阁,图书鼎彝,罗列左右,著书操持时文选政,刊刻数十种行世。海内名流咸集,当...[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八月,炎武从山东出发,经河南,抵达山西祁县,住戴廷栻家。廷栻为炎武在祁县南山筑室,并在其中置书堂。戴廷栻字枫仲,甲申国变后潜居不仕,所居住的丹枫阁,图书鼎彝,罗列左右,著书操持时文选政,刊刻数十种行世。海内名流咸集,当...[继续阅读]
在进入陕西的路途中,炎武赋诗《河上作》。其中有云:“万类不足饱,蝼蚁其奈何!仰希神明眷,下戢阳侯波。行将朝白帝,一诉斯民罹。猿鸟既长吟,穷人亦悲歌。歌止天听回,勿厌辞烦多。”流露了对战乱世道中百姓艰难生存的悲天悯人...[继续阅读]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日,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年号昭武。吴三桂军队之前与清军在长江及洞庭湖一带长期对峙,战局颇为不利。有人建议吴三桂仿效关羽水淹七军之法,开掘荆江上游江堤,以洪水淹没驻扎在荆州至洞庭湖一带的百万...[继续阅读]
夏天酷暑时节,炎武有感而发,作《夏日》诗。其中有云:“素月方东生,易忍桑榆间。乃悟处乱规,无营心自闲。”身处炎夏乱世,只得忍耐与无为而为。这是反清复明希望在现实中彻底破灭后无可奈何的自我慰藉方式。在富平作《与潘...[继续阅读]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日,康熙帝在体仁阁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参加的人有一百四十三人,试题为“璿玑玉衡赋”与“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二十九日,取一等彭孙遹等二十人,二等李来泰等三十人,都授职衔,命纂修明史。五月...[继续阅读]
三月九日,炎武作《留书与山史》,告知打算去淮上与张力臣当面商量《音学五书》的刊刻事宜,又还得前往山西办事。十日,炎武出关。作《与李子德书》。游览西岳庙南的云台观,赋诗《云台观寻希夷先生遗迹》。至河南陕州硖石城...[继续阅读]
至汾州后,炎武住刘子端家。六月,作《答次耕书》。因为不久前因笃来信告知清廷将特聘炎武,因此炎武在《答次耕书》中再次表明不参与纂修《明史》的原因在于嗣母的临终遗命:“鄙人情事与他人不同。先妣以三吴奇节,蒙恩旌表...[继续阅读]
十一月,炎武回到华阴,赋诗《岁暮西还时李生云沾方读盐铁论》。云沾为炎武嗣子衍生老师,自炎武三月出游以来,一直寓居王弘撰家中。出游归来后,炎武与弘撰朝夕相处,言谈甚欢。弘撰也颇感欣慰:“唯是与顾亭林先生共数晨夕,得日...[继续阅读]
在是年所作的《与李中孚书》中,炎武已经说自己衰老病朽,行走需要拐杖,南归的日子尚未定得下来:“衰疾渐侵,行须扶杖,南归尚未可期。”八月二日,炎武自华阴前往山西,由运城抵曲沃县。县令熊僎得悉炎武到达,“命舆至候马驿相...[继续阅读]
早在崇祯年间,炎武就开始结撰《日知录》。康熙九年(1670年),炎武在淮安付刻《日知录》八卷本时,在卷首曾撰有如下识语:“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依...[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