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时期最著名的刻铜大师自然非陈寅生莫属,但文献中从没有一篇完整讲述他的文字。我们只能从一些书中的片言只语间寻找线索。多年前笔者写过一篇《陈寅生小传及考辨》,现在看来,有些地方需要修改,有些地方可以充实,希望本...[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同光时期最著名的刻铜大师自然非陈寅生莫属,但文献中从没有一篇完整讲述他的文字。我们只能从一些书中的片言只语间寻找线索。多年前笔者写过一篇《陈寅生小传及考辨》,现在看来,有些地方需要修改,有些地方可以充实,希望本...[继续阅读]
同古堂张氏是刻铜墨盒史上第二个辉煌期的领军、魁首。整个民国时期(1912—1949)近40年,无数人使用过北京同古堂所刻的墨盒。至今老一代的文化人还时时念起同古堂。说同古堂,首先还是要说人,要说的不是一位两位,而是张氏一门...[继续阅读]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号槐堂,义号朽道人,江两义宁人。与姚华并称民国时期画坛领袖,诗书画印无一不精。陈师曾青年时期就读于南京水利学堂,1903年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图画专修科国画...[继续阅读]
姚华(1876一1930),字重光,号茫父,又号一鄂,晚年号姚风,贵阳人。1904年甲辰科进士,被清政府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财会,1907年学成归国,先后任清政府工部、邮传部主事等职。辛亥革命后,先后受聘于清华大学堂、民国大学、朝阳大学...[继续阅读]
1912年,民国政府迁都北京,时任教育部第二科科长的鲁迅随教育部同事一起来到北京。同年8月,鲁迅改任第一科科长,并任佥事,负责领导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戏剧、文学、音乐,并调查、收购古文物等多项工作。一些项目又是开创...[继续阅读]
周作人1917年经鲁迅向蔡元培推介,到北大任教。周作人较鲁迅更喜欢印章,特别是看了张樾丞刻的魏碑体,其中又含有楷书、宋体字味道的印章,十分喜爱。据笔者非常粗略的统计,仅1929年至1933年,周作人就在同古堂刻制了各种材质的自...[继续阅读]
这部分是日常读书见到有用的文字随手摘录下并略赘数语,间或有所见、有所感之言,自然也都离不开刻铜这个主题。这部分摘录的文字还有一个用处:使自己或他人少些查书之苦。还有一些现代人著述中偶有谈及刻铜的,如系引...[继续阅读]
万丰斋 清同治初年北京人陈寅生开设,店设北京琉璃厂。陈殁后,店由他人(何人不详)经营。民国8年时尚存。陈在世时,凡其店所制之盒底均打有小篆“万丰”二字,直式,无边椭圆形,字颇小。其殁后,万丰所制墨盒底款见有两式:一为较...[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