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电子衍衬 > 列表
电子衍衬 共有 162 个词条内容

1.1 引言

    1932年德国实验物理学家鲁斯卡(E.Ruska)研制成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电镜出现以前,人类观察客观世界的主要工具除了自已的眼睛以外,就是17世纪出现的光学显微镜,它的最佳分辨本领是200nm。鲁斯卡制成的第一台加速电压为50kV的电镜,分...[继续阅读]

电子衍衬

1.2.1 质厚衬度

    质厚衬度是由于试样各处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不同和厚度不同造成的衬度。复型试样的非晶态物质膜和合金中第二相的一部分衬度,即属于这一类衬度。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不同位置(原子序数不同)的元素,对电子的散射能力不同。重...[继续阅读]

电子衍衬

1.2.2 衍射衬度

    晶体试样在进行电镜观察时,由于各处晶体取向不同和(或)晶体结构不同,满足布拉格条件的程度不同,使得对应试样下表面处有不同的衍射效果,从而在下表面形成一个随位置而异的衍射振幅分布,这样形成的衬度,称为衍射衬度。这种衬...[继续阅读]

电子衍衬

1.2.3 相位衬度

    当透射束和至少一束衍射束同时通过物镜光栏参与成像时,由于透射束与衍射束的相互干涉,形成一种反映晶体点阵周期性的条纹像和结构像。这种像衬的形成是透射束和衍射束相位相干的结果,故称相位衬度。综上所述,三种衬度的不...[继续阅读]

电子衍衬

1.3.1 晶体缺陷研究

    电镜对晶体缺陷的研究大多结合材料的形变、断裂、相变等问题进行。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晶体缺陷的了解,发现了许多过去不为人知、也未见诸经典文献的新的复杂的缺陷类型和位错反应,丰富了已有的缺陷理论。例如高分辨电子...[继续阅读]

电子衍衬

1.3.2 界面结构研究

    自电镜技术引进界面研究以后,使界面结构的研究向纵深跨进了一大步。界面的电镜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1.肯定了实际材料中界面结构存在周期性的预测,并且已实际观察到这种周期性,获得了来自界面周期结构的衍射证据。长期以来...[继续阅读]

电子衍衬

1.3.3 相变过程研究

    电子衍衬方法是研究相变的有力手段。它涉及以下方面的问题:1.晶体缺陷在相变过程中的作用,新相形核与晶体缺陷的关系,相变产物与母相的晶体学关系(惯习面研究)等。在这方面也已进行了大量工作,结果十分丰富。2.极大地推动了...[继续阅读]

电子衍衬

2.1 电子衍衬成像理论发展概述

    20世纪30年代,透射电镜实际上是作为一种高放大倍率的显微镜而产生的,尽管如此,它的出现在当时的科学领域仍产生了巨大反响。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透射电镜的作用仍只限于对试样进行间接(复型)和半间接(萃取)的表面分析。1956年赫...[继续阅读]

电子衍衬

2.2.1 运动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和适用界限

    1.基本假设衍衬成像理论(包括运动学理论和动力学理论)的目的是计算试样下表面各处的电子束振幅并进而求出强度分布。为了处理方便,作为一种简化理论,衍衬成像运动学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不考虑试样中透射束和衍射束之间、衍射...[继续阅读]

电子衍衬

2.2.2 完整晶体的运动学理论

    完整晶体,在这里指不存在位错、层错、晶界、第二相等导致原子正常位置发生位移、引起畸变的晶体。参看图2-4(a)所示的完整晶体,设反射平面近似垂直于表面,单位振幅的电子波exp(2πik0·r)入射到表面上O点,衍射束沿以OP(用矢量r表示...[继续阅读]

电子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