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咸阳百年图志 > 列表
咸阳百年图志 共有 238 个词条内容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境内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震及崩塌、滑坡。境内淳化、三原、泾阳一带小震比较活跃。滑坡灾害最严重的是1984年12月2日,泾阳县蒋刘乡河滩村发生滑坡,移动后的土堆长500米、宽550米,平均厚度7米,滑体约150万立方米。全村46户中,17户受灾...[继续阅读]

咸阳百年图志

第三节 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是由生物体本身活动带来的灾害现象。咸阳的生物灾害历来有禽害、兽害及植物病虫害,其中又以蝗虫为害最烈。自唐至清,蝗虫为害史不绝书。蝗灾常出现在旱灾之时,严重时,“百草无遗”,更有甚者,导致兽害发生,疫病流行...[继续阅读]

咸阳百年图志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及山地

    石门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旬邑县东南部,为渭北黄土高原的最高点——子午岭南端的一部分。面积3.33万公顷。因海拔较高,形成了独特的垂直变化的高寒山区气候。马栏河、姜家河、沮河、浊峪河均发源于此。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继续阅读]

咸阳百年图志

第二节 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亦是一种珍贵的自然景观。据1990年普查,咸阳境内共有古树名木23种、61株,其中三原县最多,有11株,乾县及永寿县各8株,长武县7株,兴平市与彬县各5株,武功县与淳化县各4株,渭城区与旬邑县各3株,秦都区1株,杨陵区2株。这些大...[继续阅读]

咸阳百年图志

第三节 “隔水卫”桥

    在石门与三水县(今旬邑县)之间的牙里河上,即今旬邑县职田镇东南7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利用天然岩石凿成的桥——“隔水卫”桥。起始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据《重修隔水卫石桥路碑记》记载,此桥系周围各镇山民和过...[继续阅读]

咸阳百年图志

第四节 人文景观

    咸阳的人文景观很多,除已列入全国和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石刻外,世代相传的“名胜古迹”也不少,如咸阳县的姜太公钓鱼台、凤凰台、清渭楼、兴平县的周懿王御井、泾阳县的瀛州台、邠州的花果山水帘...[继续阅读]

咸阳百年图志

第一节 市区新貌

    在原咸阳县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咸阳市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至1990年,市区用地由解放初的3平方公里多一点,拓至35.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亦由1.85万增至35.32万。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继续阅读]

咸阳百年图志

第二节 市区街道

    解放前夕,咸阳县城仅有二三十条小街巷,基本上都是土路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1953年起,开始建人民路(原名和平路),1954年,渭河公路大桥通车后,新建了西兰路(今名秦皇路),1959年初建渭阳路,以后陆续改造和修建了文汇...[继续阅读]

咸阳百年图志

第三节 公园广场

    解放前,咸阳县城没有公众活动的场所。1959年11月,咸阳市在体育场以东的荒河滩上筹建第一个公园,初名“渭阳公园”。文化大革命中改为“向阳公园”,1975年定名“渭滨公园”。总面积412亩(基本水面98.7亩,陆地面积313.3亩)。经过40多...[继续阅读]

咸阳百年图志

第四节 住宅建设

    解放前夕,市区有各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仅12万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三年恢复,市区住宅建设进入发展时期。“一五”计划末,市区住宅面积达25.26万平方米。1958年由于市区基本建设项目急剧增加,城市...[继续阅读]

咸阳百年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