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墁为城墙顶部的平面。明清时期对保护城墙、加固海墁十分重视。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在给西安土城墙外壁通砌城砖的同时,也给全城顶部砌了青砖。民国时期的《续修陕西通志稿》卷八载:“乾隆三十三年又将城...[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海墁为城墙顶部的平面。明清时期对保护城墙、加固海墁十分重视。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在给西安土城墙外壁通砌城砖的同时,也给全城顶部砌了青砖。民国时期的《续修陕西通志稿》卷八载:“乾隆三十三年又将城...[继续阅读]
流水槽为西安城墙的排水建筑。清乾隆四十六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修造。流水槽为砖石结构,附贴于城墙内壁,从城顶直立达于城基。其上有石制吐水嘴,槽口宽0.65米,深0.70米,两壁砖砌,各厚0.60米。城下有滴水石,与沟渠相通。雨水可从...[继续阅读]
登城马道是古代为守城骑兵与步兵上下城墙专修的坡道。明代西安城共建有十一处登城马道,其中七处建于城墙周边内侧,四处建于四城门内城楼左侧。建于城墙周边内侧的七处登城马道,皆为砖砌滚坡式建筑,坡道右边内侧有1.5米宽的...[继续阅读]
从1984年以来,西安城墙城门内壁,新增六处登城阶道,其形制多样,长短不一。城西北尚武门西侧筑有双阶梯登城阶道一处;东城墙中山门内侧两门洞之间筑有左右对称的转弯式登城阶道;南城墙建国门内和文昌门内,各筑有过街式双坡登城...[继续阅读]
明清西安城四面各开一座城门,东门名长乐门,南门名永宁门,西门名安定门,北门名安远门。四门取名之意,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对政治军事重镇西安寄托了镇守西北,安定边域,屏固帝国的厚望。现四城门门楣上的门名是民国元年(1912年)...[继续阅读]
明清西安城的四座城门上,均建有一座二层三重檐歇山式高大宏伟的城门楼,因其建在主体城墙城门之上,故为四门正楼。正楼为城市标志性高大建筑,也是城门防御体系的主要工程,战时为主将坐镇一方的指挥所。西安北门正楼在1911年...[继续阅读]
瓮城为大城门外拱卫城门的小城,宋曾公亮《武经总要》云: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明清西安城四城门外皆筑有瓮城,并都为横长方形制,只是设门之制略有不同。瓮城是城门防御工程的重要建筑,遇有战争,瓮城与其...[继续阅读]
箭楼是建在西安城四门瓮城上的门楼,由于楼的外壁与左右两壁开有箭窗,故称箭楼。箭楼是扼守城门的又一道防线,为密集火力、阻击来敌的重要城防建筑,也是美化城市的标志性高大建筑。西安城的箭楼建于明初,是西安城四门门三重...[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