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黄河之滨的吴忠市集富饶与荒凉于一体:既拥有宁夏引黄灌区的菁华之地,自古享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美誉;同时被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夹在中间,大部分土地和人口集中在干旱带,自然条件恶劣。经历荒凉,方知绿色可贵。...[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位于黄河之滨的吴忠市集富饶与荒凉于一体:既拥有宁夏引黄灌区的菁华之地,自古享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美誉;同时被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夹在中间,大部分土地和人口集中在干旱带,自然条件恶劣。经历荒凉,方知绿色可贵。...[继续阅读]
山大沟深,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固原——六盘山下的这方水土,被谓为“苦瘠甲天下”,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称其“不适宜人类居住”。然而,正是这片背负着太多历史标签和发展欠账的黄土地上的人们,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60年里,尤其...[继续阅读]
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中卫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年轻的地级市。60年前,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从这里穿越茫茫沙海正式通车,由此创造出的麦草方格治沙模式享誉世界。如今,为冲破资源和环境约束,中卫市抢抓信息技术变...[继续阅读]
“一年四季沙弥漫,骑着骆驼去上班”,这是外界一度对宁夏乃至西北的误传。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宁夏逐步破除旅游业起步晚、底子薄的短板,将独特的自然生态、人文历史资源雕琢成极具区域特质的旅...[继续阅读]
他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支宁人”。随着汽笛鸣响、卡车轰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支宁人员汇聚宁夏。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各行各业,扎根宁夏,奉献宁夏,用宝贵的年华谱写了最美的青春之歌,在悄然改变...[继续阅读]
44岁的北村村民王彦虎正忙着建新房,两个儿子在离家不远的乡镇中学上初中。面对曾经难住一代代宁夏农民的两件大事——建住房、供娃上学,王彦虎觉得压力不大,靠着50余亩水浇地和闲时打工,家里每年能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镇...[继续阅读]
在宁夏,红、黄、蓝、白、黑5种颜色被用来指代5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分别为枸杞、甘草、贺兰石、二毛皮和太西煤,并称宁夏“五宝”。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原因,宁夏“五宝”发生了内涵性变化。过去,“五宝”...[继续阅读]
最近几天,公众号“马慧娟的农闲笔记”停止了更新,留言栏里不少读者催稿。马慧娟回复说:“忙完手头重要的工作就更新”。这个普通农家妇女有啥重要工作?上北京参加全国两会!1980年出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是宁夏吴忠市红寺...[继续阅读]
清晨6点半,刘淑琴起床。打扫房间, 做好早饭, 叫醒女儿, 送去上课……一整天她都在忙碌中度过。她的生活,因这些孩子而变得不同。我有12个孩子!“来,妈妈教你系扣子。看,把这个对上,好,这个手抓着扣子,穿过这个眼。”刘淑琴已经...[继续阅读]
[节目导视]昔日寻水而来,逐梦奋进(同期:当初这里的情况其实也不太好,用咱们老百姓的一句话说就是“风吹沙子跑,天上无飞鸟”,就这样一种状况);如今家门口工作,憧憬未来(同期: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干活心情特别好。)敬请关注本...[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