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7《故马公墓志铭》(明·李至刚)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 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 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 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 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
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 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 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 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旹永乐三年端阳日
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赏析】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均名“哈只”。按伊斯兰教的习俗,“哈只”是人们对朝觐 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的尊称。中文“哈只”一词,本由阿拉伯语音译过来, 意为“巡礼人”,即朝圣者。由于郑和幼年离家,对父亲的真实姓名可能已淡忘, 所以依习俗称父亲为“马哈只”。马哈只去世时,郑和年仅十岁左右。父亲丧葬 之事,皆由长兄马文铭经办料理。永乐三年,郑和已升为内官监太监,请大学士 礼部尚书李至刚撰写了父亲的墓志铭,但时逢第一次下西洋的前夕,郑和只得 将碑文寄回云南昆阳镌凿于石,立在父亲墓前。
《故马公墓志铭》于明初永乐三年镌石以后,一直立于马哈只墓前。清朝后 期,世居昆阳的郑和后裔参加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逃匿到玉溪县石狗头村, 恐《墓志铭》遭损,遂将其埋于马哈只墓前。此后,《故马公墓志铭》荒诸乱丘,无 人问津。清朝末年,回民在月山西坡筑坟时,发现此碑,并立之于原地墓前。清 朝光绪二十年(1894),云南石屏袁嘉谷得知昆阳县和代村有郑和父墓碑,遂于 1911年亲往查访,得拓片并作题跋(见《卧雪堂文集》),此碑遂为世人所重视。 1935年,昆阳县知事杨立声饬工设立碑亭,并在此碑两侧镌立了两块石碑,一 为《明史·郑和传》,一为夏光南《郑和太公墓志铭跋》。但由于碑亭过于简陋,不 出十年便垣基尽圮。1944年,云南人彭嘉霖、昆阳县县长李群杰又于原址重建 碑亭,并在此碑左侧新立袁嘉谷《昆阳马哈只碑跋》,右侧抄镌郑和撰福建《天 妃灵应之记碑》。此二碑后皆佚失。
关于郑和的家世出身,以往的文献史料盖不详实。由于《故马公墓志铭》的 发现,世人方知郑和是云南昆阳人以及郑和的家世出身等情况,补充了文献史 料记载的诸多不足。此碑是郑和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价值极高的实物资料。



更多同类【谱牒、碑文、祭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