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3卷本)与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李龙牧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稿》被认为分别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三次重大突破。其中,《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篇幅之巨大、内容之丰富、材料之厚...[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3卷本)与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李龙牧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稿》被认为分别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三次重大突破。其中,《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篇幅之巨大、内容之丰富、材料之厚...[继续阅读]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3卷本)是方汉奇所组织的协作研究中耗时最长的一个项目,从1978年开始着手进行《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历史编年》,到2000年《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出版,历时超过20年。方汉奇说:按照十年磨一剑的说法,两把剑...[继续阅读]
2014年10月22日,秋夜里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方汉奇独坐在书房台灯下,撰写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广州会议作的简短录像稿。此时,“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星月如钩”,他回忆起一桩桩关于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往事,在电脑中写道:“中国新闻...[继续阅读]
北京有一份报纸,《新京报》,为什么叫《新京报》呢?因为民国时期,北京有过报纸名叫《京报》。《京报》的创始人邵飘萍,乃是民国新闻界的“全才”。1911年,邵飘萍与人合作,在杭州创办了《汉民日报》,1914年赴日本留学,组织了东京...[继续阅读]
2005年,方汉奇应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戴逸之请,主编《清史·报刊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谷长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叶凤美教授参编此表。《清史·报刊表》收录自顺治元年十月初一日(64...[继续阅读]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比如笔者,虽说是生活在南京,但其实只是生活在自己所在的那个区或者街道,回想一年的绝大多数时间,活动范围只是在那个以家为圆心的很小的一个区域“划圆”。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中。我们...[继续阅读]
1988年11月10日至12月9日,方汉奇曾应日本上智大学的邀请,东渡扶桑,到日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先后到了东京、横滨、大阪、京都、奈良五个城市。其间,他列席了一次日本新闻学会的学术年会,参加了几天国际新闻教育研讨会,并在...[继续阅读]
方汉奇喜欢游历,不仅仅是为享受望远临风的“登高壮观天地间”,或为感受屐痕所至的“无边光景一时新”,更重要的是把一次次“游历”视为“学习”的过程。他赞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的有感而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