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良《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史密簋弇口、鼓腹、圜底,口径20.5、腹径25.5、残高13厘米。口沿外壁饰一周宽2.8厘米的云地窃曲纹带,腹部器壁曲折为一道瓦纹和四条棱线。双耳残缺。圈足已全部脱落,残痕一周有四个对称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李启良《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史密簋弇口、鼓腹、圜底,口径20.5、腹径25.5、残高13厘米。口沿外壁饰一周宽2.8厘米的云地窃曲纹带,腹部器壁曲折为一道瓦纹和四条棱线。双耳残缺。圈足已全部脱落,残痕一周有四个对称的...[继续阅读]
李启良《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由于铭文辞意艰涩,隶释宜乎有可商之处,故仅能知其大意。这段文字似记载了周天子分命师俗、史密二人率军联合南夷中的庐、虎、会,杞夷、舟夷中的雚、不、等广伐东国一事。...[继续阅读]
隹(惟)十又二月,王令(命)師俗、史密曰:东征。㪉南尸(夷)(卢)、虎會杞尸(夷)、舟尸(夷),雚(讙),不(),广伐東或(國)。齊、族土(徒)、述(遂)人乃執啚(鄙)寬亚(惡)。師俗率齊師、遂人左[周]伐長必;史密右...[继续阅读]
李启良《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国王命令率军东征的师俗和史密都是周王朝的大臣。师即师氏之简称。据《周官》所载,师氏属武职,是周王的高级侍从,担任周室警卫及教诲贵胄子弟的任务,史是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也是周王...[继续阅读]
吴镇烽《史密簋铭文考释》:广伐东或齐、族土、述人。齐即齐师,该铭中有两个齐师:前一个是地名,即齐国都城营丘,故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的临淄镇北;后一个是师旅,即齐国的军队或驻屯于齐都的军队……...[继续阅读]
1.张懋镕、赵荣、邹东涛《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义》,《文物》1989年7期,64页。2.吴镇烽《史密簋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55页。3.李启良《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7页。4.李仲操《史密簋...[继续阅读]
贺平《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淡西周公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这件公盨是2002年春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在香港古董市场上偶然发现的。当时盨盖已失,只存器身,且大半为土锈所掩,显露出的部分铭文深奥难懂,内在...[继续阅读]
天令禹尃土山川迺征降民監德迺自乍配鄉民成父女生我王乍臣氒唯德民好明德才天下用氒邵好益懿德康亡不楙考明坙齊好祀無心好德遘亦唯天用考申用彔永于...[继续阅读]
李学勤:《论公盨及其重要意义》:天令(命)禹尃(敷)土,(随)山(濬)川,迺(差)彖(地)埶(设)征:“尃”、“敷”均为滂母鱼部字,两字也都训为“布”。“”字应释作“隨”,详见下节。“”字从“川”,即“濬”...[继续阅读]
李学勤《论公盨及其重要意义》:廼(差)彖(地)埶(设征)。“”是“差”字,详见下节。“彖”读为“地”。《说文》“地”字籀文作“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分析说:“‘彖’声。‘彖’《说文》读若‘弛’,‘彖’、‘也...[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