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以前的报纸大多为朝廷和地方沟通信息而设,种类很少,且统以“邸报”或“邸钞”相称,没有明确报头。大约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北京民间出了一种《京报》,才算有了名副其实的报名。清初,《京报》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认可,从而取...[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明以前的报纸大多为朝廷和地方沟通信息而设,种类很少,且统以“邸报”或“邸钞”相称,没有明确报头。大约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北京民间出了一种《京报》,才算有了名副其实的报名。清初,《京报》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认可,从而取...[继续阅读]
粗通历史的读者,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等名词都不会陌生,因为那是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依仗自身激情、通过上书形式、引起朝廷重视并获得实践机会的一场政治运动。尽管结果以失败告终,但它对当时社...[继续阅读]
“戊戌变法”之前,维新派为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还曾在上海办过《新学报》、在澳门创办过《知新报》,作为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喉舌。《新学报》就是维新派创办的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为主的最早刊物运用科学知识提高民智...[继续阅读]
“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首脑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海外,但他们只怨恨慈禧太后及追随慈禧的那些顽固派,对光绪帝仍抱有幻想,企图用改良的办法重组新政,因此他们在海外继续组织人力财力,坚持出版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刊物...[继续阅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以武力向腐朽堕落的清政府进攻。历时两个月,几乎没有付出多少血的代价,就使统治中国267年之久的满清政府垮台。何以如此顺利?论军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原本就没有自...[继续阅读]
从晚清到民国之初,中国政坛最忙碌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崇古尚学但一直充当封建卫道士的康有为,一个是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梁启超。他们二人利用兴学办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继续阅读]
提及勤工俭学,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20世纪20年代初到法国边劳动边学习西方革命理论的事。但是您知道吗?他们之所以能顺利地在法国找到工作、入校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是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人为他...[继续阅读]
《申报》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门洞开,西方商人云集沿海口岸,外国传教士也乘机入境。传教士为扩大教会规模,首先在南洋创办报刊,之后才逐步招引外国商人来华办报。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业...[继续阅读]
我国专门研究教育改革的报刊始创于清末,20世纪20年代以后进入高峰,其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的当属《教育杂志》。《教育杂志》曾在天津和上海两处使用同一个刊名出版,本文所介绍的是上海的《教育杂志》。我国专门研究...[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