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砖的质量,与明初制砖工艺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南京城墙所造城砖产地,大致包括了长江中下游的广袤地区,即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 个省,而明初窑匠的数量最多不足10 万人。在如此广袤地区并有百万民众参...[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南京城砖的质量,与明初制砖工艺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南京城墙所造城砖产地,大致包括了长江中下游的广袤地区,即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 个省,而明初窑匠的数量最多不足10 万人。在如此广袤地区并有百万民众参...[继续阅读]
南京四重城墙的护城河,是南京明城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城河的水源,来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自然水系,经对城垣外侧河道的疏浚、人工的开挖,引导河水入濠而成,其中惟有京城太平门向东一段城墙...[继续阅读]
南京城墙设置的水关涵闸等水利设施,是针对南京地区雨水丰沛、水系复杂而特别设计的,是南京城墙构造特点之一,反映了明初精湛的筑城工艺和周密的平、战结合的城市水利运用思想。龙脖子段城墙东水关今昔武庙闸为解决南京城...[继续阅读]
南京地处雨水丰沛的江南,丘岗连绵,河湾如织,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城墙择址的地段或山石嶙峋;或低洼松软;或平坦如砥。为防止高大的城墙下陷、开裂、倾倒,建造者根据工程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科学处理方式。有的顺山势而建,城垣...[继续阅读]
中国自秦汉以后,瓮城形制逐渐成熟,一般设置在主城门外,是城门的重要附属建筑。瓮城,古称月城、曲城,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矩形、方形等。在南京京城的13 座城门中,有的没有建造瓮城,有的按传统建造外瓮城,有的创造性地将瓮城...[继续阅读]
城垣墙顶外侧设有垛口,用于守城作战、了望的掩体。明代南京城墙上的垛口,共有13616 座。墙顶内侧筑有矮墙,不设垛口,墙高约1 米,称之为“女墙”,亦称宇墙。根据这个特点,站在城墙上就可以分辨出哪里是“城内”,哪里是“城外”...[继续阅读]
明代南京城墙所产生的影响,表现是多方面的。从都城制度上,开始曾影响过明中都(即今安徽省凤阳县),后来又对北京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明初先后有4 座城池被确定为都城的所在,即南京、大梁(今开封市)、临濠(即凤阳)、北京。其...[继续阅读]
明代南京城墙砖文的价值,除了可提供城砖烧造产地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大多不见诸典籍。诸如,洪武年间朝廷委派各地官吏为确保城砖烧造质量而施行的责任制、明初农村基层组织的变化过程、各地制砖工艺和制砖泥...[继续阅读]
从明代以来,有关南京城墙的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录入文人笔记,有的甚至被正史记载。这方面例证很多,影响最大的是沈秀(俗称“沈万三”)和他的聚宝盆,而且故事繁多。据明代的野史以及清初的《明史》记载,江南富豪沈秀...[继续阅读]
明朝时期(1368—1644),人们对南京城墙就有了很高的评价。谢肇淛(1567—1624)曾赞叹说:“登上南京城南一带的城墙,放眼远望,可见金碧辉煌的皇宫、许多的大型寺庙,即便杭州的西湖、长安(今西安)的壮丽,也无法和南京相比。”顾起元...[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