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翳风、耳门、中渚穴对药物中毒性听力损害豚鼠耳蜗基底膜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英文)
中国临床康复
页数: 3 2006-06-21
摘要: 背景:目前关于听力损害的治疗尚无较理想方法,针刺可能不失为一种防治药物性听力损害的有效方法。目的:观察针刺翳风、耳门、中渚(改善药物中毒性听力损害豚鼠耳蜗基底膜病理形态结构的作用效果。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单位: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材料:选用耳廓反射正常的白色雄性豚鼠45只,3~4月龄,普通级,体质量250~300g。随机将豚鼠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翳风组、耳门组、中渚组,每组9只。方法:实验于2002-04/07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实验室完成。①正常组:保持正常饲养条件,模型组、翳风组、耳门组、中渚组:每日肌肉注射庆大霉素80mg/kg,连续20d。翳风组、耳门组、中渚组在给药同时两耳对相应(位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前豚鼠固定,选用0.35mm×25mm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刺入皮下,直刺约10mm,平补平泻捻转行针,隔10min1次,30s/次,留针30min,治疗20d。②制取豚耳蜗基底膜,光镜(×200)下毛细胞计数,记录毛细胞缺失数,观察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同时采用透射电镜(×5000)观察毛细胞超微结构。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各组豚鼠耳蜗铺片毛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和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比较。结果:豚鼠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耳蜗铺片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比较:正常组耳蜗铺片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强,内外毛细胞结构正常。模型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底回外毛细胞损害严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与正常组比较,翳风组耳蜗毛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变化较小,差异不明显(P>0.05);耳门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毛细胞略有肿胀、缺失;中渚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明显下降,底回外毛细胞损害严重。耳门组、中渚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②豚鼠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缺失数:翳风组、耳门组、正常组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0.01),中渚组与模型组相近。③超微结构:正常组耳蜗毛细胞结构正常;模型组毛细胞结构明显病理改变;针刺组病理变化较模型组轻。翳风组外毛细胞病理变化较轻,耳门组毛细胞结构略有改变,中渚组病理变化较严重,但略轻于模型组。结论:针刺能改善和维持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轻或拮抗庆大霉素的毒性作用,以针刺翳风(效果最好,针刺耳门(次之,针刺中渚(效果最差。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