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分期问题相伴,戏曲史家评说元杂剧,还有“本色”与“文采”之别。正如词分“婉约”、“豪放”肇自明人一样,元剧之分“本色”与“文采”也始自明人。明代曲家论戏曲,往往重“曲”而轻“戏”,故其着眼点大率在曲文而不在戏...[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与分期问题相伴,戏曲史家评说元杂剧,还有“本色”与“文采”之别。正如词分“婉约”、“豪放”肇自明人一样,元剧之分“本色”与“文采”也始自明人。明代曲家论戏曲,往往重“曲”而轻“戏”,故其着眼点大率在曲文而不在戏...[继续阅读]
元杂剧是伴随着俗文学跃升为文坛新盟主而迅速走向成熟和定型的。前文已述,我国俗文学在北宋时期即获得长足发展,逮至金代后期,遂取代诗文等雅文学而成为文坛的新盟主。俗文学成为文坛新盟主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格局上诸宫...[继续阅读]
与忽必烈建元中统大体同步,元杂剧在处于战后恢复期的北中国蓬勃兴起,并在较短时间内风靡城乡戏曲舞台,给“忽忽心未稳”的各阶层民众疗治战争创伤、抚慰惊悸的心灵、反思历史与现实提供了一副副益智安神的醒世良方,于诗文...[继续阅读]
(一)北杂剧受主流意识制约的雅化趋势创作与演出中心南移后的元杂剧所表现出的出俗入雅倾向,既可视为对官方接纳民间文艺的积极回应,也直观地显示出雅文化所拥有的权力话语优势对俗文化的统摄作用。以此为始,在元代后期雅俗...[继续阅读]
(一)元杂剧中心南移与南北合套的出现据《录鬼簿》记载,元代后期作家范居中“有乐府及南北腔行于世”;萧德祥“凡古文俱隐括为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曲戏文等”;沈和甫开“以南北调合腔”之先河,且撰有《欢喜冤家》戏文。另...[继续阅读]
元杂剧剧本包括唱词(曲文)、宾白和科介三部分。其中代言体的曲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可说是剧本的核心和主干。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概括为四折一楔子。折或称“摺”,一折即属于一个宫调的一套乐曲,是相对稳定的音乐...[继续阅读]
音乐体式主要是指元杂剧的宫调及其运用问题。宫调,类似现代的“调”,包括调高和调式两种意义。传统声乐系统的宫调理论,以12律与7声相配,理论上可得84调,但唐宋燕乐实有28调,燕南芝庵《唱论》记载元曲所用宫调为17个。元杂剧...[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