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 物 > 刘禹锡 > 列表
刘禹锡 共有 56 个词条内容

“永贞革新”背景

    皇帝的宠臣与太子的宠臣争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比较常见的一幕。贞元后期,朝廷中有两股力量在暗流涌动。一股在明处,是“保皇党”,成员包括李实、裴延龄等德宗宠臣,多为贞元朝的既得利益者,以士族大地主为主;另一股力量也...[继续阅读]

刘禹锡

“永贞革新”布局

    顺宗身体虽不好,性宽仁却有决断。他即位后,立即起用革新派。尤其是王叔文、王伾被顺宗重用,革新派掌握朝政。顺宗一直礼重师傅,对“二王”深信不疑,诸事仍委请王叔文决断。顺宗因中风后遗症常居宫中,不能接触外廷,只有嫔妃...[继续阅读]

刘禹锡

“永贞革新”措施

    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一是宦官专权,二是藩镇割据。刘禹锡积极参与的“永贞革新”,作为中唐时期最重要的政治改革,其实质是“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要内容,对德宗朝经济、政治、军...[继续阅读]

刘禹锡

“永贞革新”进程

    顺宗即位后,“永贞革新”的序幕正式拉开。革新派有识之士共同商定的改革方案,顺宗看完后言无不从。革新派刚掌权时,当时的宰相有四人在位,都是朝廷元老。其中,除杜佑支持同情革新派外,其他三人高郢、郑珣瑜、贾耽都不与革...[继续阅读]

刘禹锡

质疑“顺宗内禅”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刺史。在唐代,贬官作为行政降级的一种惩罚,多被遣往江湘、岭南等僻远贫穷地区。从长安奔赴岭南,路途相当遥远。出刺远州,远离京城,政治理想无从实现,使正值中年的刘...[继续阅读]

刘禹锡

哀悼王叔文

    就在顺宗猝死后不久,王叔文也在元和元年(806)被宪宗“赐死”。刘禹锡对王叔文被害深感悲痛,对宪宗的残忍表示愤慨。对于王叔文之死,刘禹锡只能把愤怒留于笔端,写下《华佗论》。此文通过叙述一代名医华佗被曹魏无端杀害一事...[继续阅读]

刘禹锡

梦想回长安

    元和元年(806)间,刘禹锡接连遭受到三个重大的精神打击:一是顺宗之死,二是王叔文被杀,三是“永不量移”。刘禹锡初贬朗州时,他对朝廷仍然报有殷切的期望,祈盼得到赦令。他坚信革新事业是正义的,等待着重返朝廷。盼赦、量移,这...[继续阅读]

刘禹锡

融入朗州

    《旧唐书·刘禹锡传》中说,刘禹锡在朗州没有朋友,遇到的都是乡野俗人,没有一个可以说上话的。其实,热情开放的刘禹锡即使在朗州也还能找到一些朋友的。他在自己的诗文中就提到经常与寓居朗州的顾彖、董侹谈论《易经》。而...[继续阅读]

刘禹锡

玄都观桃花诗

    早在元和四年(809)程异被召回京城后,刘禹锡就上书淮南节度使李吉甫请求帮助。元和年间,李吉甫、李绛相继为相,他们都打算量移刘禹锡等人。可是,在这之后并没有得到朝廷赦令。元和八年(813),武元衡拜相,坚决反对量移之事,刘禹锡...[继续阅读]

刘禹锡

连州刺史五年政绩

    刘禹锡似乎与连州有一种不解之缘。当初,“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先被贬为连州刺史,未到连州,又被贬为朗州司马。10年之后,刘禹锡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与10年前遭贬的贬地、职位不谋而合。或许这就是“缘分”。这一次真的要...[继续阅读]

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