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 物 > 刘禹锡 > 列表
刘禹锡 共有 56 个词条内容

咏史怀古

    刘禹锡作为文学家,强识博闻,诗文俱佳;作为政治家,锐意改革,屡遭贬谪。丰富的政治经验、坎坷的仕途生涯与广博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使刘禹锡娴于咏史怀古诗的创作。刘禹锡现存咏史怀古诗有50余首,这个数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咏史...[继续阅读]

刘禹锡

《金陵五题》

    南京古称金陵,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其间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以至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有趣的是,刘禹锡在创作《金陵五题》组诗时,还未到过南京,所谓“余少为江...[继续阅读]

刘禹锡

两组《竹枝词》

    与咏史怀古诗同样杰出的,是刘禹锡的风土民情诗。《刘禹锡集》中现存两卷乐府诗,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的两组《竹枝词》。刘禹锡贬谪朗州期间,就发现民间歌谣可与《诗经》的“风”诗相媲美,对民歌产生兴趣。他开始学习民歌...[继续阅读]

刘禹锡

听唱新翻《杨柳枝》

    在中唐诗人中,刘禹锡是一位富于开拓精神、勇于革新的诗人。《杨柳枝词九首》,是刘禹锡晚年在苏州时的得意之作。这组诗和《竹枝词》、《浪淘沙词》、《踏歌词》等一样,都是他学习民歌的表现手法,又加以翻新而创作出来的诗...[继续阅读]

刘禹锡

“心之精微,发而为文”

    刘禹锡工诗能文,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对文学理论也有独到见解。他专门的文学理论著述虽然不多,但其文学创作思想还是相当丰富的。刘禹锡说:“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犹夫孤桐朗玉,自有天律。”(《...[继续阅读]

刘禹锡

“诗者,其文章之蕴”

    刘禹锡说:“诗者,其文章之蕴邪!”(《董氏武陵集纪》)诗为“文章之蕴”的命题,是说诗比文章更凝炼和含蓄,诗是含蓄不外露的文章。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刘禹锡和白居易在中唐诗坛的地位大体相当,人们习惯以“...[继续阅读]

刘禹锡

祖风骚,宗盛唐

    从诗歌渊源上说,刘禹锡远绍《诗经》、《楚辞》的创作精神,近取杜甫博大浑融之风,并吸收民歌民谣的清新刚劲之气,在名家辈出的中唐诗坛卓然特立,独树一帜,形成一种豪迈刚劲的独特诗风。明人周履靖说,刘禹锡诗“祖《风》《骚...[继续阅读]

刘禹锡

韩、柳外自成一家

    刘禹锡工诗能文,存世的文章近250篇,其中不乏为人称道的散文名篇。他的散文作品以隽永、清丽见长。对此,历代文人皆推崇备至。清代学者李慈铭指出:“中山叙记诸文,简洁刻炼,于韩、柳外自成一子”(《越缦堂读书记·诗文别集》...[继续阅读]

刘禹锡

与韩愈辩“天”

    刘禹锡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天论》三篇,写于贬谪朗州时期。“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等参与改革运动的核心人物全部遭贬。元和八年(813),正当革新派人士既贬,有诏虽遇赦又不得量移的七年之后,韩愈被朝廷安排编撰《顺...[继续阅读]

刘禹锡

万物“乘气而生”

    刘禹锡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他继承荀况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发挥柳宗元《天说》思想,提出以“气”为世界万物基础的自然观。从自然观上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是肯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在某种具体物质中去寻找...[继续阅读]

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