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列表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共有 34 个词条内容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享誉中外,源远流长。其风格强健豪放、刚劲饱满,被誉为 “中华民族之魂鼓” “中华鼓王” “东方第一鼓”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继续阅读]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一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剪纸纹样,直接继承了汉代艺术深沉、雄厚的特点,被誉为 “地上文物” 和 “活化石” 。2006年,安塞剪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剪纸...[继续阅读]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塞民间绘画

    安塞民间绘画构思奇特,造型夸张,色彩浓烈,具有强烈的视角效果和个性色彩,被誉为 “东方毕加索之作。” 2007年5月,安塞民间绘画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民间绘画,首先来自于民间的箱柜画。箱和柜是陕北民...[继续阅读]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九曲

    安塞转九曲历史悠久。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它流传于陕北大地,成为陕北民间极具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九曲城源起于九曲黄河滩。传说,姜太公领兵伐纣,纣王大将赵公明无人能敌,姜太公请来道人将其斩首。赵公...[继续阅读]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沿门子

    沿门子是陕北常见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更是安塞极具文化内涵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沿门子是秧歌表演的一种典型形式。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秧歌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秧...[继续阅读]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塞民歌

    安塞民歌是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塞民间艺术的代表性形式。民歌的起源早于文字。其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我国古代的 《诗经》。安塞民歌根据现存内容,如一些酒曲,可以准确地推断至明朝初期就已经广泛流...[继续阅读]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一种流传于陕北民间的说唱艺术。陕北说书历史悠久,它靠民间一代又一代的说书艺人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关于陕北说书的起源,老艺人们说: “说书是天皇地皇人皇三兄弟治世时留下来的,说书人用的三弦琴上的三根弦,就...[继续阅读]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塞祈雨

    祈雨,也称 “求雨” ,是陕北地区流传较广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祈雨活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关于祈雨的历史渊源,好多神话故事都有反映。据《搜神记》卷十一 《谅辅》云 “时夏枯旱,太守自暴中庭,而雨不降,时以五官掾出祷山川...[继续阅读]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塞大佛寺庙会

    安塞大佛寺石窟,位于安塞区城郊真武洞镇滴水沟村东西麓山岩之上,坐东向西,有4窟。大佛寺石窟始建于北朝晚期至西魏。1980年至1982年,主窟大佛被重新发现。1992年修建保护大殿。大佛寺石窟群是陕北现存最早的石窟寺之一。主窟的...[继续阅读]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塞徐家沟庙会

    安塞徐家沟弘法禅寺,坐落于一处向阳的山坡上,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据本寺铜钟文字记载,寺庙建于北宋年间,原寺院建在徐家沟后山,山名叫佛顶山,寺院叫慈光寺,明清年间毁于战乱。民国后期,附近村庄信众将寺院迁移到现在的山坡...[继续阅读]

安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