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出现,但含义不一。它曾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孟子·公孙丑》:“我欲中国而授孟于室。”《毛传》:“中国,京师也。”另一个含义,是指古代华夏...[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出现,但含义不一。它曾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孟子·公孙丑》:“我欲中国而授孟于室。”《毛传》:“中国,京师也。”另一个含义,是指古代华夏...[继续阅读]
鲧治水失败是大禹治水的前奏。鲧是黄帝的后裔,其祖先由西北方戎人地区迁到伊水和洛水流域(今河南西部)定居,尧时鲧为夏部落酋长,尧封他于崇(今河南嵩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当洪水泛滥时,鲧被酋长们推荐治水,鲧认为共工治水...[继续阅读]
大禹治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治水成功的典范。禹是鲧的儿子,尧时被封为夏伯,18岁时娶涂山氏女女娇为妻,自此,与涂山氏部落结为婚姻联盟。20岁时,禹负责治水,他深知要完成这一事业,非一人之力所能办到,因而他向舜提出请求,邀请契...[继续阅读]
禹伐三苗是夏王朝诞生前禹加强统治的征伐行动。三苗是活动在长江中游以南的势力最强大的一个部落联盟,在尧、舜、禹做部落联盟领袖期间,曾与三苗部落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争夺战。三苗先族是帝鸿氏,他的一个不成才的儿子...[继续阅读]
涂山之会是禹为了巩固王权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举行的诸侯会盟。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今河南登封县郜城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县)。禹为了巩固王权,安抚华夏各部落,以天子名义巡...[继续阅读]
禹杀防风氏是禹行使王权的开始。涂山之会后,禹把国都建在阳翟,数年后禹又一次到东南巡视。禹的这次东南巡守比前一次更加威严,禹来到越地的苗山(今浙江绍兴),在那里住了下来,并下令传谕各地诸侯、方伯于第二年春来苗山相会...[继续阅读]
甘之战是启统治时期夏朝与诸侯有扈氏之间的战争。禹建国后,选定伯益做自己的继承人,但禹死后诸侯拥戴禹的儿子启,即“益干启位,启杀之”。启登上夏王的宝座后,在今陕西户县一带的同姓诸侯有扈氏不满,起兵反对。有扈氏是夏...[继续阅读]
启征西河是夏启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征伐弟弟武观的军事行动。启是夏朝第二位国王,启灭了有扈氏后,效法其父“涂山之会”的方法,下令各地诸侯前来钧台(今河南禹州市南)相会,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这是继“涂山之会”后又...[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