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之独断派(或理性派)的重镇就是笛卡儿派的学说(Cartesian doctrine)。笛卡儿曾受教于Jesuit学校(Jesuit为罗马教之一派),他见当时不同的国家和党派各有不同的意见和习惯,且他又根据于其哲学的沉思及特别根据于其亲身的观察,见...[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近代哲学之独断派(或理性派)的重镇就是笛卡儿派的学说(Cartesian doctrine)。笛卡儿曾受教于Jesuit学校(Jesuit为罗马教之一派),他见当时不同的国家和党派各有不同的意见和习惯,且他又根据于其哲学的沉思及特别根据于其亲身的观察,见...[继续阅读]
斯宾诺萨以1632年生于Amsterdam,以1677年死于海牙(Hague)。他少时曾受希伯来法典(Talmud)的教育,但他很不满意,乃转而注意于笛卡儿之哲学,其结果遂将笛氏二元论变为万有神论。他的根本概念就是本质之统一(The unity of substance),“本质”二...[继续阅读]
陆克(1632年—1704年)之重要著作为《悟性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他想在此书中确定知识之起源,并藉此决定客观真理之范围和标准。他不信人有天赋的观念和原理,他以为人心之本来恰像一张白纸(a blank tablet),智慧中一切材...[继续阅读]
莱布尼支生于1646年,死于1716年,为德国18世纪的哲学之创造者。他的哲学带独断的形式,与笛卡儿及斯宾诺萨相近,而与陆克相反。所谓带独断的形式者,即是他信人类思想之能力,只要其观念完全明晰,即可以超越经验之范围而得真理。他...[继续阅读]
潘克累以为知识之内容是观念,与陆克所说的略同。不过潘克累又谓,外物离开“被知”,无有真存。存在即是被知(Esse is percipere)。例如我谓此桌存在,意即谓我能见之觉之耳。我谓我不存在时此桌亦存,意亦谓假使我在,或别心在,我及别...[继续阅读]
休谟(1711年—1776年)以为观念与印象有别。印象是感觉,观念是记忆与想像。观念乃感觉之摹本。即上帝之观念亦然。吾人之推理之对象有两种:观念间之关系及事实间之关系。其第一之真,可极确定;其第二之真,则极不定。休谟以为(原...[继续阅读]
康德以1724年4月22日生于东普鲁士(Eastern Prussia)之Konigsberg,死于1804年2月12日。他之受教与其在大学教书,皆在本乡。他最初的哲学意见很受伍耳夫(Wolff)的哲学及牛顿的物理学之影响;继后从1769年起,他才自己构造他自己的批评哲学;如他...[继续阅读]
谢灵(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生于1775年,死于1854年)之学说本以费希特之“自我说”为出发点,但以之与斯宾诺萨派相连接而变之为“同一系统”说。在此系统中,有两方面,一为自然说,一为精神说,而他又太注重自然说。客观与主观...[继续阅读]
海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生于1770年,死于1831年)根据于谢灵所创的同一说之原理及费希特的辩证发展方法之说明构成绝对唯心论之系统。此学说之大概谓有限的事物并非仅为对于我们之现象,亦非仅存在于我们之意识中,如主观的...[继续阅读]
孔德(1798年—1857年)为实证主义(positivism)之创始者。实证主义,在消极的方面,否认一切形上学及一切求最先原因之学。世界及诸物之原因及目的不能为吾人所知。吾人所能知者,只原因及目的之中间一部分耳。对于世界及诸物之始终之...[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