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 列表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共有 106 个词条内容

第二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榆林经济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首先重视水利事业,民国三十三年(1944)修成定惠区,可灌田2万余亩;也有榆惠渠、云惠渠的修建。从民国二十八年(1939)起,由陕北水利工程处勘测设计和指导,地方集资投工或贷款以及政府拨款修建...[继续阅读]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榆林经济困难环生,政府提出“以恢复为主,发展为辅,以增产粮食为中心,相机发展工副业”的经济建设方针。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境内有农业人口116.2万人,占总人口的99%。农村社会产值6163万元,占全社...[继续阅读]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全面进行的同时,经济建设规模也开始扩大。1953~1957年,全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3468万元,年均693.6万元,较恢复时期增加10倍。农业生产在农业合作化迅速展开的情况下,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57年全区农业总产...[继续阅读]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第三节 大跃进及经济调整时期

    1958年起,全区各地迅速展开了以大办农业、大办工业为主的大跃进,生产关系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跃进。人民公社化1956年后,榆林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1957年春,全区有2700多户农民提出退社,占社员总户数的0.9%。这年闹社、退社现象在...[继续阅读]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10年间,是产品经济体制依靠超经济的约束相对稳定的10年。各业经济发展缓慢,但利用高度集中的优势,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产品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经济经济体制及管理制度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及...[继续阅读]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6年农牧业及其加工业为主导阶段、1997~2005年是以能化主导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阶段和2006年至今的能化工产业主导以及新型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农村经济 境内农...[继续阅读]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第一节 编制程序

    1952年1月,中财委颁发《关于国民经济计划编制暂行办法》,规定计划编制程序为自上而下地颁发计划控制数字,自下而上地逐级编制并呈报计划草案,再自上而下逐级批准下达计划。这种计划编制程序,简称为“两下一上”的程序。榆林...[继续阅读]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第二节 管理形式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一五”计划前期,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相适应,在编制年度计划时,实行不同的计划要求。国营、地方国营企业与事业各部门实行直接计划,其他经济成分实行间接计划。“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继续阅读]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第三节 计划体制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计划体制进行过多次变革,主要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管理权限,扩大或缩小地方计划的内容和管辖范围,但都没有对国家和企业的关系进行重大改变。国营企业和一部分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建设...[继续阅读]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

第一节 年度规(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榆林和绥德专署由建设科编制年度计划。年度计划主要是农业生产计划、交通建设计划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绥德分区1950年经济建设计划(草案)农业生产:一是提高农作法。二是组织起来发动开展生产...[继续阅读]

榆林市发展改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