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嘉峪北山,由灰黑色岩石构成,东西长约 40千米,距关城北 5千米,西距玉门市赤金堡约 20千米,主峰海拔 2790米。山体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峡谷,两侧悬崖陡峭,谷中溪水长流,最宽处有数百米,最窄处只有数十米, 人称石关峡 (又称水关峡...[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亦称嘉峪北山,由灰黑色岩石构成,东西长约 40千米,距关城北 5千米,西距玉门市赤金堡约 20千米,主峰海拔 2790米。山体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峡谷,两侧悬崖陡峭,谷中溪水长流,最宽处有数百米,最窄处只有数十米, 人称石关峡 (又称水关峡...[继续阅读]
文殊山的余脉,山顶地表被风蚀成雅丹地貌,像一只老鳖,因而得名,亦称洞庭山。位于兰新铁路、312国道南侧,隔南门湖与关城相望。公元 405年,江汉村民前来河西,以鳖名山,并把南门湖称为洞庭湖。“洞庭山在肃州西七十里,四面悬壁...[继续阅读]
即原嘉峪山口,明朝中期后改称文殊山口,在嘉峪关东南 40里。是嘉峪关南边防御的一个重要山口。明朝嘉靖中由河套窜到青海的蒙古亦不剌、阿尔秃斯、卜儿孩和西部番夷等部落由淖泥山出天生桥,从小峡潜入文殊山口抢掠。参将柳...[继续阅读]
即卯来泉墩之地,在嘉峪关城西北 40里处,西可通肠子沟、红泉墩,南通淖泥山,军事防御地位十分重要。明朝中期后,因滥泥山、牌楼山、松垯坂山后河套蒙古部落流窜及西部蕃夷渡河,潜山掠扰多年为患,塔儿湾、黄草坝、兔儿坝等地深...[继续阅读]
在嘉峪关西南约 120里处,古代嘉峪关西南拒扼诸夷侵扰的重要隘口。凡沿讨赖河入寇的诸夷必经卯来泉方可过河,如卯来泉扼险拒守,从天生桥过河入口也被阻断, 则必从肠子沟口出至红泉墩,由长城西头尽处方得入。若红泉墩、红泉堡...[继续阅读]
即古石关天险, 石关峡东口, 是古代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在嘉峪关西北7.5千米的黑山南麓,长约 10千米,为东西走向,建有玉石障,是东西经济、文化、商贸交往的交通孔道。明代建嘉峪关后,在防御西夷方面仍起着重要作用。...[继续阅读]
位于嘉峪关市峪泉镇断山口村三组东北,明代以来是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中期后,在嘉峪关周围内外曾筑边墙烽燧、城堡加强防御。断山口东西两侧烽燧相连,筑有大墙筐墩、下黄草沟墩。嘉靖二十年(1541年),又筑...[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