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1743年)时,清廷设“阳城马周”科,以从翰林院诸官中挑取“直士”。乾隆此举,原本为博“善于纳谏”之美名,不曾想一向以戆直闻名的江南名士杭世骏在答卷上提出:大清一统多年,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应知满洲才俊虽多...[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乾隆八年(1743年)时,清廷设“阳城马周”科,以从翰林院诸官中挑取“直士”。乾隆此举,原本为博“善于纳谏”之美名,不曾想一向以戆直闻名的江南名士杭世骏在答卷上提出:大清一统多年,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应知满洲才俊虽多...[继续阅读]
同治六年(1867年),晚清名士赵烈文在日记中记载了一段与曾国藩的谈话:“初鼓后,涤师来畅谈,言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余曰:‘天下治安...[继续阅读]
蒋梦麟在其回忆录《西潮与新潮》中说,杭州城墙内有一满洲人住的小城,里面驻扎着监视汉人的“旗兵”。在两百多年前,官府特地划出这个城中之城作为驻扎“旗兵”的营房。这些旗兵的子子孙孙(名义上仍旧是军人)一直就住在这里...[继续阅读]
1898年戊戌变法时,时任总理衙门章京的新进官员张元济上书建言“融满汉之见”,其中提出了六条改革建议:一是关内旗人(满蒙汉)全部划归为民,归地方官管辖,结束满汉之间的行政隔离(皇族除外);二、结束满汉在社会与职业方面的隔离...[继续阅读]
革命翰林蔡元培在《释仇满》一文中说:“吾国人皆一汉族而已,乌有所谓满洲人者哉!凡种族之别,一曰血液,二曰风习。彼所谓满洲人者,虽往昔有不与汉族通婚姻之制,然吾所闻见,彼族以汉人为妻而生子甚多,彼族妇女及业妓而事汉人...[继续阅读]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的反应还算迅速,其原定数日后举行的永平秋操被立即喊停,陆军大臣荫昌也随后受命督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荫昌,满洲正白旗人,早年曾被派往德国学习军事,回国后曾任北洋武备学堂总办等职。庚子年后,荫昌曾陪...[继续阅读]
辛亥年中,在武昌、西安等地屠戮旗人的消息传出后,恐慌情绪迅速弥漫到其他各省的驻防八旗。在本能的疑惧心理及各种夸大失真的传闻渲染下,旗人们往往产生“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与其不抵抗而死,毋宁抵抗而死”、“不...[继续阅读]
在小说《死水微澜》中,民国作家李劼人曾对成都满城有这样一段描 述:“满城里最清静,最凉爽,……一道矮矮的城墙之隔,顿成两个世界:大城这面,全是房屋,全是铺店,全是石板街,街上全是人,眼睛中看不见一点绿意。一进满城,只见到...[继续阅读]
在各省纷纷宣告独立的危急形势下,两年被载沣一脚踢走的袁世凯成了收拾残局的不二人选。但就在袁世凯被授为钦差大臣并驰往前线督师之时,清廷后院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滦州兵谏”。当年10月29日,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及第二混...[继续阅读]
公道的说,无论是摄政王载沣还是隆裕太后,他们治国或许无方,但从人品上说都不是什么坏人。至少,他们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首创了中国历史上以谈判和平移交政权的先例,而这也使得国家免于分裂对立,人民免于兵燹浩劫。这种姿态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