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岳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板桥的人多数都是种地的。那时候都是个人的地,土地是两种,一个是大田,一个是小田,小田的话我想给你种就种,不给你种就不给种;大田权利是没有的。当时有这种规定。比如说你是小田,每亩要交...[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姜岳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板桥的人多数都是种地的。那时候都是个人的地,土地是两种,一个是大田,一个是小田,小田的话我想给你种就种,不给你种就不给种;大田权利是没有的。当时有这种规定。比如说你是小田,每亩要交...[继续阅读]
姜宝根说:“整个姜苏没有地主,没有大佃农,也没有富农,都是中农,有两亩田的,像姜梅扬这样的。田不多的,问别人租一点,或者有点钱了买两亩,就是中农了。”据姜锡岳说,父亲姜梅扬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有 “大脚风”病,开始是给...[继续阅读]
包泉德说:“地种了以后,米除了自己吃,还会卖出去,卖给做生意的米店老板。有时候稻谷没有收上来,困难的人家就向米店老板拿,等新谷上来再还给他。谷要卖的,否则的话没有钱用。旁边有粮站——宁波望湖桥长济米厂;湖西那边也有...[继续阅读]
包泉德说:“村里人关系还好,你也种田,我也种田。无地的人给别人做雇工,有地的自己种田。藕池头出去做生意的非常少,都是种田的。”张加昌说:“地主是根据地亩、财产、牛、棚一整套算出来的。像我姐夫包德云是大佃农,他自己...[继续阅读]
织草帽是藕池村女人的传统行业,根据1950年藕池乡第四村户口清册,全村的女人均从事织帽行业。姜锡岳说:“我母亲十分能干,三天织一顶金丝草帽,可以买一袋米。我家的日常开支,主要靠母亲织帽赚来的钱。”可见,其收入直接维系一...[继续阅读]
板桥的俞信昌,十四五岁到上海,在上海布厂当店员。姜岳祥说:“我原来在姜苏,家里着火了,那时候我只有两岁。1934年后全家搬到板桥,租人家房子。这户人家条件很好,有三间楼房、两间小房子,楼房是两兄弟住的,小间是给种田的 ‘五...[继续阅读]
姜苏的姜德英(?—1937),在宁波东渡路著名的任恒泰席店做店员。其长子姜宏庭(1919—1945)也在浒山店里当账房。二子姜善庭,14岁 (1944),到宁波江东的布厂当学徒,后到浒山店哥哥徒弟开的杂货店中当店员,凡五六年。张如生。姜岳祥说...[继续阅读]
包泉德说:“找对象讲究好对好,坏对坏。我姐嫁的也是老板,嫁到塘西村,条件蛮好。我老婆是礼嘉村人,家里条件一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媒人介绍,定亲就是礼品拿过去,这些都是大人做的。我18岁结婚,结婚那天很热闹,酒席办得...[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