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卒中后遗症的长期影响包括失眠、认知、语言和交流障碍
2023-12-21

卒中,是中医名词,传统医学又称之为中风

一般是指突然发生的一个疾病情况,临床上,卒中和中风都特指由于脑血管病引起的一个突发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都称之为脑卒中,其发病凶猛,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等。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

卒中后遗症的长期影响包括行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和交流障碍,以及情绪问题、日常生活活动困难和社交障碍。卒中后睡眠常发生改变,失眠障碍是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也是卒中后6个月生活满意度的独立预测因素。

失眠障碍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质量差为特征的一种睡眠障碍。失眠障碍可孤立存在,或者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可伴随多种觉醒时的功能损害。

据报道,在普通人群中,按照不同的失眠定义标准,失眠患病率为6%~48%。失眠的患病率在卒中患者中更高。卒中后失眠与抑郁、残疾和疲劳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对卒中后 1年重返工作岗位的影响较大。

50%的卒中患者发病前患有失眠障碍,失眠障碍不仅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促进卒中复发、残疾、认知功能下降,以及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等躯体、心理疾病的发生。卒中后1个月失眠障碍的发生率为37.7%,卒中后6个月失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9.9%。

短睡眠者和长睡眠者的卒中风险都略有增加,昼夜节律失调对卒中风险、严重程度和预后都有影响,但关于长睡眠与卒中之间关系的文献很少。

此外,卒中的发生可能与昼夜节律变化相关,昼夜节律失调与心脑血管风险增加有关,如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都呈昼夜节律变化,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都在清晨达到高峰。昼夜节律通过儿茶酚胺水平、血压、心率、迷走神经调节、血小板聚集性和免疫反应等影响心血管系统, 进而可能对卒中风险产生影响。

卒中后失眠障碍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首先应关注睡眠 卫生与健康教育,良好的睡眠卫生与睡眠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卒中相关睡眠障碍。应鼓励卒中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限制烟、酒、咖啡或茶等兴奋性物质的摄入;卒中患者晚餐不宜过饱;建议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固定作息时间、卧室只用来睡眠等);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减少噪声和夜间光线等)。

药物治疗:针对卒中相关失眠的药物治疗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现有证据表明有些治疗失眠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卒中相关失眠。包括苯二氮䓬类(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地西泮等)、 非苯二氮䓬类(唑吡坦、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褪黑素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替胺、阿戈美拉汀等)、食欲素受体拮抗剂(雷美替胺、苏沃雷生等)。

从中风中恢复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要时间、耐心,良好的睡眠和休息、以及来自家人的支持和共情。虽然改善卒中后睡眠有助干卒中康复,但也并非所有卒中恢复过程中的木难和挑战都能通过睡眠得到解决。

睡眠障碍是卒中后综合治疗不可忽视的因素,有效识别和干预治疗睡眠障碍是针对脑血管疾病可修饰危险因素预防干预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杨行妹, 韩美荣, 蒋雪龙, 何忠明, 韩芳. 卒中后失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05): 527-533.

[2]王亚丽,裴少芳,刘毅.卒中后睡眠障碍[J].中国卒中杂志,2019,14(4):346-351.

[3]刘春风,李洁.卒中患者常被忽视的睡眠障碍[J].中国卒中杂志,2019,14(4):305-308.

胡永珍

投稿作者: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胡永珍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工作于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历任神经外三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2017年工作于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任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胶质瘤的细胞起源及其治疗,现从事颅脑创伤、脑血管病、颅脑肿瘤、脊柱脊髓等神经外科工作。参与省市级课题3项,发表国际级(SCI)3篇、国家级论文14篇,共完成、参与完成各类神经外科手术约千余例。

工作擅长:

颅脑外伤性疾病,如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底骨折,外伤性脑脊液漏等。

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脑干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等。

颅内肿瘤如脑膜瘤,胶质瘤,垂体瘤等的诊治。

特别对于脊柱脊髓类疾病,第一退行性病变,主要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第二是占位性病变,主要是椎管内肿瘤;第三是畸形,主要包括小脑扁桃体下疝、扁平颅底、颅底凹陷等;第四是先天性的脊柱脊髓病,如脊柱裂、脊髓栓系、脊膜膨出等病症的诊治有一定研究。

癫痫(外伤性癫痫或继发性及原发性癫痫)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