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旱作农业发展关键技术
2024-09-13

一、什么是旱作农业?

旱作农业是在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以降雨为主要水源的农业生产,也包括作物缺水关键期的补充灌溉农业。旱作农业的重点是种植抗旱性较强的作物,通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来提高作物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我国有非常悠久的旱地农业生产历史,也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经验。同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也研发探索了许多新的增产保粮技术。

我国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其中年降水量为300~500mm的黄土高原地区是重点。据统计,北方旱区土地面积496.6万km2,占全国的51.8%,旱作耕地贡献了43%的粮食,北方旱地农业区提供了75%以上的牛羊肉、60%的温带水果,同时也聚集了70%以上的生态脆弱区。

影响旱作农业的因素较多,一般以平均年降水量和干燥度来划分。平均年降水量小于250mm、干燥度大于3.5的地区为干旱区;平均年降水量为250~500mm、干燥度大于1.5的地区为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400~800mm、干燥度为1.00~1.49的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干旱区为无灌溉无农业区,半湿润区降雨量并非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半干旱地区是旱作农业生产的重点地区。地区虽然全年降水不多,但光热资源相对丰富,采取旱农技术加以利用时仍有一定的生产潜力。据估计每亩旱地利用1毫米降水量可生产粮食0.4~0.65千克以上,全年降水300毫米的地区,亩产就可达120~195千克。

二、旱作农业的特点

西藏旱地面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位于海拔3900-4300m的高海拔大部分地区基本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地总面积约200万亩左右,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粮食总产不到全区粮食总产的30%,该区域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年均降水量在300 mm左右,但70-80%的降雨发生在6-9月,降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均处于低水平,其中降水利用效率仅有35%。

旱作农业是我区保证粮食安全与饲草生产的潜力所在,开展抗旱品种选育、节水农业与旱作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对我区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区生态功能提升意义重大。通过研发旱作农业系列技术,开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绿色农业研究和集成展示旱作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是形成以点带面的旱作农业发展格局,推动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

图为日喀则市拉孜县受干旱影响的青稞田

三、旱作农业发展关键技术

旱作农业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故旱地农业的各项技术措施,都着眼于保持和利用水分及在培养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创造蓄水、保肥、保土的基本条件是旱农技术的首要环节。因此,西藏旱地农业的建设应以降水的高效利用为中心,形成具有特色的旱作技术。具体旱作农业技术措施如下:

(1)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减少水土流失,增加降水就地入渗。

(2)以地膜和秸秆等材料覆盖土壤,降低土壤表面的无效蒸发,提高作物耗水总量中的蒸腾比率。

(3)推行旱地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增加土壤水库功能。通过耕翻、耙耱、镇压、中耕等传统耕作技术以及垄作耕作技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储水。掌握好土壤墒情,及时播种。

(4)建立合理轮作制度,实行有机与无机肥料结合。通过深根与浅根作物、豆科与禾本科作物、耗水与抗旱作物的轮作倒茬,结合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配合与合理使用,培肥地力,以肥调水,增加产量。

(5)调整作物结构和布局,培育、筛选抗旱作物品种。合理调配粮、经、饲、肥作物的比例,积极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三元种植结构。

(6)以化学制剂改善作物或土壤状况,进行节水的化学调控(保水剂、抗蒸腾剂和土壤改良剂的应用)。

(7)收集雨水进行补充灌溉,形成农田集雨节灌系统,这是现代旱作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农田集雨节灌系统主要包括雨水集流、存储净化和高效利用3部分。在作物需水关键期或干旱期进行1-2次补充灌溉。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