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让科普之光点亮少数民族地区未来
2024-09-12

我是一名来自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执着的科普中国科普信息员,我是桂林理工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天,我将与大家一同回顾这些年来的奋斗与收获。

1999年,参加高考时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给我种下了一颗科幻与科普的种子。2003年本科毕业后,我在桂林民族师范学校工作,学生基本都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孩子。我带着学生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应用,只为了我的学生能在以后的乡村教师岗位中用信息化的手段给更多的孩子传道授业解惑。几年后,在桂林理工大学工作时,我深感少数民族地区在科普教育方面的匮乏。面对这种情况,我内心涌现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决心在基层开展科普工作,用知识的力量点点滴滴照亮周围。在教学工作之余,我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给乡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讲座,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助学活动。

图片1.png

2019年,我正式成为科普中国注册的科普信息员,我的科普之旅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身份不仅仅是一个标签,它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的生活与科普紧密相连,我的使命就是在科学的世界里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搭建一座通往知识和未来的桥梁。近1700天里,我每一天都会通过科普中国平台学习、了解并分享最新的科学知识,解答身边群众的疑问。我深知,科普工作的核心在于普及,更在于如何让科学知识贴近民众的生活,让它们变得生动、有趣且易于理解。我会借助科普中国平台上的优质资源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简单的故事来讲述,或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解释科学现象。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村里举办了一场关于气候变化主题的科普活动,里面有一个环节是“水循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自然现象,我利用了科普中国上的两个演示动画,还用村里的水池日常的蒸发和降水过程作为实例,让大家看到了水循环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的互动不仅让大家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也让他们意识到科学知识并不遥远,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普的种子在我的生活中生根发芽,日渐茁壮。日复一日的坚持也让我成为了广西唯一连续四年中国科协“科普中国信息员典型代表”获得者,还被评为广西科协“2018—2023年表现突出的广西区域科普中国信息员”。

图片2.png

2022年,我借调到学校的深圳研究院工作,在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里,我如鱼得水,科普工作更上一层楼。在第三届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中,依托平时在科普中国学习到的科普知识积累,我带领队友连过数关,一举获得唯一的一等奖。在当年的广东省第四届十大科学传播达人评选中,我荣幸地被授予荣誉称号。在一起获奖的唐本忠院士那里,我感受到了做科普的至高荣耀。唐院士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已经被提名了好几次诺贝尔奖。他热衷科普事业,经常深入基层开展科普讲座,是广东省科普讲师团的团长。我拜访他的研究院时,赫然看到唐院士无数荣誉里,“广东省科学传播达人”证书是唯一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并列摆放的,刹那间我眼角湿润了。

2022年,我开始创建、运营科普中国科普号“桂粤科普”。从一开始寥寥无几的阅读者一路走来,经过1年多的努力,2023年二季度开始,“桂粤科普”入围科普中国平台首次评选的季度百佳科普号榜单,而且后续5个季度一直在百佳榜上。在2024年中国科协首次评选的年度科普中国科普号典型代表中,“桂粤科普”高居个人号第3位。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科普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不断探索和创新科普形式的认可。

我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一定认可,但我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我的少数民族基层科普之路上,我始终坚持依托科普中国这个国家级科普平台,深入实施科普信息化行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秉承“科技向善,科普为民”的宗旨,不断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模式,努力将科学知识的种子撒播到每一个角落。在此,我呼吁大家,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心灵都能沐浴在知识的春风之中。

最后,我想说,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力量。

科普中国信息员:梁仁海 桂林理工大学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