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以下简称天柱山)位于神奇的北纬30°线上,以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剥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经典地段享誉世界,是研究大陆动力学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地质公园现有7名专业科普人员和30余名兼职志愿科普者,科普内容涵盖地质、自然、文化、环境教育等。该公园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强化研究 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天柱山倾心倾力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该公园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古新世脊椎动物化石与古环境专题研究;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举办了2016年全国变质岩学术研讨会、2018年俯冲带岩浆岩高级研讨会和第19届全国包裹体与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联合南京大学举办了2016年“中-英深部流体、成矿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19年第二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2019年Hutton(赫顿)国际花岗岩学术研讨会等。
此外,天柱山还联合滁州学院开展了天柱山地区的蝴蝶资源研究,出版了《天柱山蝴蝶》科普读物;联合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等开展了天柱山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完成了《天柱山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天柱山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报告》《天柱山两栖爬行动物及兽类手册》《天柱山鸟类识别手册》《天柱山花岗岩地貌形成研究》等专业性成果报告,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
园校合作 搭建教学实习平台
天柱山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上海旅游专科学校等长期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教学和实习基地;支持配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九章英才班、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安庆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等众多高校师生到天柱山地质公园进行地质野外考察、生态学野外实习和教学实践实习等。
此外,天柱山还联合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师生暑期地质大课堂,采用野外地质教学及双语教学模式,对大别山典型地区进行地质填图,提高学生对野外构造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开展野外地质研究的能力。
夯实基础 完善科研科普设施
天柱山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创新完善科研科普设施。公园在入口服务区建有地质博物馆,展示地球演化、天柱山形成、生命进化的过程,以及天柱山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潜山博物馆设立了天柱山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陈列厅,全面展示公园化石概况。
结合四年一次的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和日常巡视检查,天柱山不断完善各地质遗迹点导览解说系统,目前共有地质遗迹解说牌90块、路牌12个,导览图、局部导览图、方向指示牌、安全警示牌等300余块;在韩长冲、徐大屋、杨小屋、马祖、大龙窝等处建有科普长廊,设置科普解说牌32块,对地质与景观进行实地或综合解说。
此外,天柱山还升级了公园植物标牌系统,新铭牌以猫头鹰为背景,新增拼音和二维码信息,为游客提供了地质、自然、文化等方面的介绍和交通引导、安全须知等信息。
开发业态 打造地质研学品牌
为了丰富天柱山研学产品,天柱山利用生物多样性项目,建设了和平森林教育基地,以森林体验教育拓展为载体,通过原生态的森林体验路径将各个形态的森林体验进行有机连接,让青少年去探索自然、了解自然。
2019年建成运营的天柱山地质公园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780平方米,布展面积3700平方米,分地球奥秘厅、生命演化厅和皖文化厅,是展示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生物和文化资源的重要窗口,极大地扩充了天柱山地区的研学资源。
“走进安徽天柱山花岗岩地貌”研学路线依托于天柱山丰富的花岗岩地貌景观,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第一批精品地学研学路线。亿万年以来,大自然的风、流水、冰川、植物等沿着花岗岩节理作用,将巨大的山体风化切割成千奇百怪的山峰以及岩石,使天柱山几乎包罗了世界上所有花岗岩风景区的地貌景观。景区综合体现了花岗岩峰从、峰林、石蛋崩塌堆垒等典型地貌景观,具有峰雄、石奇、洞幽、崖险、水秀等特征,尤其是花岗岩崩塌及崩塌堆叠形成的神秘谷地貌景观,典型独特,堪称世界一绝,使得天柱山成为最具优势的花岗岩地貌科普研学圣地。
天柱山科普具有常态性、公益性等特点,主要专注潜山、天柱山本土的自然科学领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地质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科普等主题。依托世界级的地质资源、优质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公园积极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主题科普研学活动。
下一步,天柱山将在人才培养、研学基地建设、科普内容和品牌建设、博物馆运营等方面继续发力,在科普宣传、对外交流、学术研究上再跃新台阶,让天柱山的科普效益最大化惠及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