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南方早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4-12-10

最近有群众通过微信发图片或拿病株到广西浦北县张黄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反映部分稻苗发黄,不知是什么病害。中心派出技术人员到张黄镇新桥村委和邓平村委等稻区进行田间调查,发现主要病害是水稻橙叶病,部分田块有叶瘟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下面对3种病害的发生和防治进行介绍,供参考。

一、水稻橙叶病

1.症状表现。

水稻橙叶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都有发生,秧苗期和本田期初感染,田间稻株在进入分蘖盛期开始出现病窝,严重时全田发黄,在孕穗前枯死或不能抽穗,分蘖期以后稻株具有较强的抗性。初期移栽至大田后返青比健株迟,根系黑褐色不发达;分蘖期病株基部叶片从叶尖外缘沿叶脉向下呈淡黄到橙黄色条纹,然后向下或从叶缘向中脉扩展,最终导致全叶变橙黄色。随着病势发展,病株中、上部叶片逐渐变成橙黄。早期感病的水稻植株矮小,生长缓慢,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减少,叶片短、窄,竖直,病株随后干枯致死,后期感病稻株无明显矮化症状,个别分蘖由叶尖向下呈橙黄色,虽能抽穗,但穗小,粒多不实,米质松脆。分蘖期至拔节期是病害田间调查的最佳时期,病株零星分布,重病田呈现大片橙黄色。

2.为害途径。

水稻橙叶病病原为植原体(病毒),电光叶蝉和黑尾叶蝉是主要传毒媒介,属于持久性非经卵传播。只能通过叶蝉介体越冬,病株一旦死亡,就不再成为该病病原体来源。但由于该病病原体在叶蝉介体内循回期较短,在稻株内的潜育期为11~29天,因此其侵染循环快,造成在一些地区或局部田块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3.综合防控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水稻橙叶病是病毒性病害,染病的植株无法治疗,但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增加健株的产量补偿损失。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排水露晒田,促进水稻植株健康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对于水稻橙叶病,关键在防和控,防好电光叶蝉就等于成功预防橙叶病。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淘汰感病严重的品种。田间调查发现,自家留种的常规稻普遍比杂优品种发病严重。

清除病毒株:加强田间巡查,发现橙黄色稻株(丛)及时拔除并作集中烧毁或直接踩到泥田里,拔除病株前应喷一次药防治电光叶蝉。

做好田间水肥管理:加强大田水肥管理,避免偏施、迟施氮肥,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每亩施用过磷酸钙25公斤、尿素3公斤,搅拌均匀后及时均匀撒施,可有效促发新根生长。及时排水露晒田,促进水稻植株健康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

治虫防病:在秧苗2~3张叶时及时用药防治,每隔10天喷施一次,连喷3~4次。推荐药剂:4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3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60%烯啶·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7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10%烯啶·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等均匀喷雾防治。发病严重的田块可加喷叶面肥云大120,促进稻苗正常生长。

二、水稻叶瘟病

水稻叶瘟指水稻三叶期后至水稻抽穗期间稻瘟病病菌侵染为害水稻叶片的统称。

1.症状表现。

水稻叶瘟病常见典型症状为“三部一线”,病斑为梭型,外层黄色晕圈为中毒部,内圈褐色坏死为坏死部,中间灰白色为崩溃部,病斑两端叶脉变为褐色条状为坏死线。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会有灰白色霉层。

而对水稻感病品种,或适温高湿条件时,病斑为暗绿色、水渍状,多为不规则或近圆形病斑,正反两面都会形成灰白色霉层,一般发生比较迅速,当气候条件不适时病斑会转变为叶瘟病典型症状。

另外叶瘟显症时遭遇不良气候条件影响时会形成近圆形白色小点,后也会形成典型病斑,但如果条件适宜时则会迅速大面积发生为害。当叶瘟侵染抗病品种时,则一般会在叶脉中间形成褐色小斑点。

2.发病原因。

气候:长期连续阴雨天、长期灌深水、大水串灌、气候温暖、日照不足、时晴时雨、多雾,对病菌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入有利,会降低水稻抗病性,从而有利于病害发生。

稻田管理不善:田间及四周田埂杂草丛生的田块易发病;施用氮肥过多、过晚,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会降低水稻抗病力,均可加重病情;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于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栽培过密:田间通风透光差,虫害严重的田块易发病。

品种感病:优质水稻抗病品种多年连续种植,会逐渐退化,造成异常气候条件,丧失抗病性,发病率明显增加。

3.防治措施。

预防可用2%春蕾霉素100~150毫升+枯草芽孢杆菌10克均匀喷雾,发病严重时选择加收米(2%春雷霉素)800~1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1200倍液、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1000~1500倍液、(400克/升)戊唑·咪鲜胺水乳剂900~1000倍液等进行治疗,严重的2~3天后要加喷一次,叶背叶面都要均匀喷施,确保药到病除。

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1.症状表现。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植株矮缩、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现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倒生气须根。

2.发生规律及为害。

该病毒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不经种传播,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稻株接毒后潜伏期为14~24天。

传毒媒介:传毒媒介主要是白背飞虱,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白背飞虱获毒时间大概为30分钟,传毒大概为15分钟。

传毒:病毒初侵染源以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再生苗、杂草等)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带(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

易感病时期和产量损失:水稻感病期主要在秧苗期和分蘖期,在这2个时期,如果水稻感染黑条矮缩病,就会导致水稻颗粒无收,造成严重的损失。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2~6叶期。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造成减产10%~40%。

田间发生特点: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发生会逐年加重。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病害分布普遍,但仅部分地区严重发生。目前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3.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幼苗期:早期发病的水稻不能正常生长,所以要在前期对水稻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控。

在水稻播种前对水稻种子进行拌药(吡虫啉等)处理。在播种与育秧的过程中,要尽量同期播种,并且要做到集中育秧,对病虫害进行统一的防治与管理。

在水稻种植前期,对水稻的幼苗进行相关的培育,在种植前期可以对幼苗进行品质挑选,采用塑料膜育秧,对水稻幼苗进行保护,剔除有问题的幼苗,并对幼苗进行相关的药物喷洒,增强水稻幼苗抗病力,也可以对稻田内部的土壤进行药物喷洒,多重保护水稻幼苗。在水稻幼苗生长阶段,可在稻田周围进行大范围的药物喷洒,在提高水稻幼苗品质与药物喷洒双重作用下,从源头对水稻的黑条矮缩病进行防治。

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是防治矮缩病的关键时期。在秧苗期与移栽后的15天之内,及时对田间情况进行排查,如果发现病株,要及时进行拔除,深埋后再进行补苗,防止田间再次受到病害侵染。在秧苗2~3张叶时选择吡蚜酮等药物进行喷施,每隔10天左右喷施一次,连喷3~4次。在水稻拔节时期对白背飞虱做好防治工作,选择合适的水稻种植地点,同时在水稻田周围设置相关的防害虫屏障,可有效地减少害虫入侵水稻田。可再用杀虫剂对水稻田周围进行喷洒,同时增加人工抓捕害虫的力度,对相关病虫进行消灭处理。

水稻种植中期和收获后:重点做好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病虫防治。在水稻种植后和生长阶段,要对稻田的水稻进行排查,发现有水稻感染病虫,要及时将感染病害的水稻拔除,防止病害水稻对其他良好水稻造成影响。在水稻收获后,稻田做好药物喷洒,方便进行明年新一轮水稻种植,同时对本年种植水稻中的优秀品质水稻进行挑选,做好优良品种培育工作,增强水稻幼苗抗病能力。

4.综合防控技术。

应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综合防控策略。抓住秧苗期和本田初期关键环节,实施科学防控。

清除杂草:用除草剂或人工清除的办法对秧田及大田边的杂草进行清除,减少飞虱的寄主和毒源。

药液浸种或拌种:用10%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2小时,或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公斤拌种,待药液充分吸收后再播种,减轻稻飞虱在秧田前期的传毒。

及时拔除病株:对发病秧田,要及时剔除病株,并集中埋入泥中,移栽时适当增加基本苗。对大田发病率2%~20%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踩入泥中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蘖补苗。对重病田及时翻耕改种,以减少损失。

药剂防治:在秧苗2~3张叶时选择吡蚜酮等药物进行喷施,每隔10天左右喷施一次,连喷3~4次。推荐药剂:每亩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0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克、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4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3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60%烯啶·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等,均匀喷雾防治。

作者 丨 广西浦北县张黄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钟祥伟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