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西藤县养牛户郭某所养的一头母牛出现早产且胎衣不下的状况,科技特派员接到反映后前来诊治。
一、临床诊断
据养牛户郭某介绍,该母牛怀孕约7月时产下一头弱犊,牛犊于次日夭折,且母牛产后两日胎衣仍滞留体内。
据了解,该母牛长期处于圈养状态,运动空间极为有限,运动量严重不足,致使其身体发育不够健全,子宫出现粘连现象。同时,运动匮乏使得子宫长期处于松弛状态,产后收缩乏力,最终引发胎衣不下。
养牛户日常饲喂以干草和发酵草料为主,仅添加玉米粉,维生素与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补充严重不足,饲料种类单一,造成母牛营养不良。
牛舍位于乡村道路拐弯处,过往车辆频繁鸣笛,极有可能致使母牛在怀孕后期处于焦躁不安状态。
临床检查显示,该母牛身形消瘦,骨架凸显,综合营养不良、运动不足以及环境嘈杂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早产与胎衣不下的发生。
二、药物治疗
科技特派员首先用药物治疗,对母牛肌肉注射缩宫素(2毫升:10单位)16毫升,以促进子宫收缩。同时,结合静脉注射5%葡萄糖1000毫升与10%葡萄糖酸钙100毫升,增强子宫收缩能力,期望促使胎衣排出。经过约2小时的观察,母牛胎衣仍未排出,遂进行手术剥离。
三、手术剥离
1.手术前准备。选择清洁、干燥且已消毒的区域作手术场地,术前再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确保手术环境无菌。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依次浸泡于0.1%高锰酸钾溶液和0.1%新洁尔灭溶液中。手术者将手指甲修剪至短且平整,先在1∶1000浓度的二氯异氰脲酸钠溶液中洗手消毒,随后用2%碘酒对手和手臂进行消毒,最后用75%酒精脱碘。术前30分钟注射止血药酚磺乙胺(2毫升:0.25克)10毫升。
2.手术操作。手术者将手和手臂缓缓伸入子宫,细致地剥离胎衣。在剥离过程中,精准判断胎衣与子宫壁的粘连程度,针对粘连紧密之处,以手指轻柔地进行钝性分离,避免因过度牵拉而对子宫造成损伤。若遇血管丰富区域,先对局部血管予以结扎或压迫止血,而后再行剥离操作。
四、手术后治疗
胎衣剥离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经子宫导管缓慢注入子宫进行冲洗,借助虹吸或按摩手法使液体流出,如此反复操作2~3次,直至冲洗液体清亮为止。
术后向子宫内投放400万单位青霉素与200万单位链霉素,用以预防感染。肌肉注射缩宫素(2毫升:10单位)10毫升,增强子宫收缩力。同时,将头孢噻呋钠1克与生理盐水混合后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使用3~5天。
采用中药治疗,运用“生化汤”方剂:益母草60克、当归45克、川芎25克、桃仁20克、炮姜15克、炙甘草15克。每日一剂,水煎取汁500毫升,待温度适宜后灌服,连用3~5天。该方剂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有效促进子宫内代谢物的排出。
五、术后护理
强化对母牛恶露排出情况的监测,详细记录恶露的颜色、气味、数量以及排出时间。一旦发现恶露存在异常状况,诸如颜色暗黑、散发恶臭、数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等,即刻进行子宫分泌物检查,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增加营养供给,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15%的优质豆粕以及适量的维生素A、D、E预混料,助力母牛身体机能的恢复。
六、预防措施
1.优化饲养管理。为母牛提供营养均衡、全面的饲料,确保其能够摄取充足的钙、硒、维生素A和维生素E等各类营养物质。母牛若长期食用单一饲料,易引发营养不良,而缺乏钙、硒以及维生素A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会导致子宫收缩迟缓,对胎衣正常脱落产生不利影响。
2.适度增加运动量。母牛怀孕后,应合理增加其运动量,杜绝长时间圈养。运动不足会致使身体发育出现缺陷,引发子宫粘连,同时还会使子宫松弛,产后收缩无力,最终导致胎衣不下。
3.维持环境静谧。在母牛生产期间,务必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母牛受到惊吓。嘈杂的环境可能致使母牛在生产过程中遭受惊吓,引发应激反应,进而干扰子宫的正常收缩,造成子宫颈口过早闭合,导致胎衣滞留。
七、注意事项
母牛胎衣不下的最佳剥离时机通常在产后24~48小时。若药物治疗未能奏效,则应考虑手术剥离。但在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消毒程序,全力防止细菌感染。
胎衣剥离时,操作手法务必轻柔谨慎,防止对子宫造成损伤。牛胎衣剥离后,要对子宫内的残留碎片、炎症介质等进行彻底冲洗与清除,杜绝感染的发生。
缩宫素采用小剂量多次注射的方式,效果可能更为理想,但在使用过程中需精准把控剂量,谨防子宫痉挛现象的出现。
治疗结束后,应为母牛营造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密切观察其身体状况,如体温、食欲等变化,积极预防感染等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实施上述一系列综合措施,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有效预防母牛早产和胎衣不下问题的出现,切实保障母牛的健康状况与生产性能,为养牛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广西藤县濛江镇农业农村中心 吴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