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大红柑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2024-12-09

大红柑(茶枝柑)果皮是制中药陈皮、柑普茶及陈皮系列食品的原料。广西浦北县目前大红柑种植面积超过5000公顷,2021年鲜果总产量达10.5万吨,鲜果产值10.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浦北县有超2万名农民从事大红柑种植,陈皮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下面对大红柑常见病害防治进行介绍:

一、黄龙病

柑橘黄龙病又称黄梢病,传播迅速,无法治愈。主要由寄生于韧皮部的细菌或植原体引起,属于嫁接传染性病害,可致植株系统感染。在夏梢和秋梢上表现症状居多,其次是春梢,幼龄树也有少数冬梢显症。

1.叶片症状。

主要有两种症状类型:一是整个叶片均匀黄化;二是叶片一块黄一块绿,呈黄绿相间状,且多呈不对称性,称为斑驳型黄化。斑驳型黄化可作为田间诊断的典型依据。

病树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出现1~2条或多条枝梢的叶片发黄,枝梢叶质硬化呈革质,无光泽。病树的新梢出现较早,短而弱,病叶细小狭长,叶质硬化,主侧脉绿色,其余叶肉部分为淡黄色或黄色,与缺锌症状相似。

2.果实症状。

黄龙病果,在果肩周围为橙红色,其他部位为青绿色,无光泽,称为“红鼻子果”或“红肩果”。

3.综合防治措施。

把好种苗关。坚持严格检疫制度,杜绝病苗、病穗传入无病区和新种植区。

培育无病苗木。苗圃地应选择在无病区或隔离条件好的地方,或用塑料网棚封闭式育苗。着重建立大红柑无病毒繁育体系。凡经选出的良种株系,必须通过指示植物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通过茎尖嫁接脱毒技术获取茎尖苗木,按无病毒规程操作繁育无病苗木。“育种体系”未建立时,砧木种子应采自无病树的果实,种子用50~52℃热水浸泡5分钟,预热后再在55~56℃的热水中恒温浸泡50分钟。接穗应采自经鉴定的无病母树,并用盐酸四环素1000倍液浸泡2小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嫁接。

防治木虱。加强冬季清园喷药,消灭越冬期活动力差的木虱,是全年防治黄龙病的关键。调整果树品种结构,在柑橘产区内不种植黄皮、九里香等芸香科植物,杜绝木虱转移寄主。

木虱在传播黄龙病病菌的过程中表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木虱冬季以成虫在叶背过冬、活动量大幅降低;二是木虱成虫喜欢在叶腋和小于2厘米的嫩梢上产卵,木虱成虫和幼虫在嫩芽、嫩梢上取食。所以,想要更好地消灭木虱,就需要在采果后至翌年春梢萌发前和新梢的抽生期进行喷药。每次新梢抽发整齐,统一喷药防治。

在萌芽期就要喷第一次农药,防治成虫产卵在嫩芽隙处。可用9%阿维·唑虫酰胺悬浮剂2500倍液、12%虫螨腈·唑虫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26%螺虫乙酯·联苯菊酯悬浮剂4000倍液、36%螺虫乙酯·噻嗪酮悬浮剂2000倍液等药剂防治。

2014年广东龙门县水果办设立“柑橘黄龙病防控攻关项目”,在龙门县龙田镇石头村建立约3公顷示范场,结合当下的防控方法,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用5米高的防虫网拦截木虱,使用脱毒苗,用雾化机喷杀木虱,建立水肥一体化设施,示范园的黄龙病防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溃疡病

1.症状表现。

溃疡病是由地毯黄单胞杆菌引起,属于细菌性病害。在发病初期,叶背会出现黄色或暗黄绿色的油浸状小斑点,随后叶两面隆起米黄色的圆形病斑,接着病斑的表皮会破裂成海绵状,发病后期病部中央凹陷并呈火山口状裂开,周围有一圈黄晕。严重时会导致枝梢枯死。在25~30℃条件下,雨量与发病率成正比。每次新梢生长都有一个发病高峰,在夏梢、秋梢上发生最多。

2.防治措施。

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肥、钾肥,保证夏梢、秋梢生长整齐并及时清除病枝、病叶。

春梢自剪80%时喷第1次药,可喷施靓果安300倍液+沃丰素600倍液预防,隔7~10天再喷一次。

夏、秋梢长2~5厘米时喷第1次药,可喷施靓果安300倍液预防,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次,遇台风、多雨季节可再加喷一次。

谢花后20天喷第1次药,可施用靓果安300倍液+沃丰素600倍液预防,隔15天喷一次,连喷3次。

发病时可用克菌特700倍液,或50%喹啉铜2000倍液+农用有机硅3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农用有机硅3000倍液防治。

三、疮痂病

1.症状表现。

疮痂病是由柑橘痂圆孢侵染所引起,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幼果等。

叶片染病,初期会出现油浸状的黄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变成蜡黄色病斑,发病严重时,叶片易扭曲、畸形。而新梢染病后会变短小,扭曲,但病斑不明显。该病还易导致果实小,皮厚,味酸,发育畸形。

2.防治措施。

平时需合理进行修剪、整枝,及时剪除病枝、病叶,增强植株间的通透性。同时还需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新梢发育得更健壮整齐。

刚发病时可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2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通常在春梢新芽萌动至芽长2厘米前,以及谢花2/3时喷药,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四、炭疽病

1.症状表现。

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菌侵染所引起,属于真菌病害。干旱季节发生较多,病斑多发生在成长叶片或老叶的近叶缘、叶尖处,病斑为半圆形或近圆形,直径为3~20毫米,稍凹陷,中央呈灰白色,边缘呈褐色或深褐色,病斑上有同心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还会出现些许红色黏质小点。

花期受害,雌蕊柱头变褐腐烂,引起落花。

幼果受害,果面出现暗绿色油渍状斑点,后扩至全果,病斑凹陷,变为深褐色,引起腐烂落果或干缩成僵果挂在树上经久不落。

果实膨大期果梗受害,初期病部为淡黄色,后变褐干枯,引起落果。

成熟果受害症状表现有干疤、泪痕和腐烂3种类型。

2.防治措施。

不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肥、钾肥。在冬春时剪除病虫枝、枯枝,及时将病残体清出园外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在雨后要及时排水,避免湿度过大。

植株出现病斑后,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45%咪鲜胺水乳剂4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五、黑星病

1.症状表现。

黑星病又名黑斑病,是由柑橘叶点霉菌所引起,属于真菌性病害。黑星病多发生在近成熟的果实上。发病初期病斑为小点,呈红褐色,扩大后为圆形,直径为1~5毫米,多数为2~3毫米,边缘呈暗红色乃至黑褐色,病部隆起,中部凹陷,呈灰褐色乃至灰色。一个果实上可生数个乃至几十个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几个斑点可以联合成较大的不规则的病斑。病部不深入果肉。

2.防治措施。

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可适当增施磷肥、钾肥,增强树势;针对低洼积水地块,需要及时排水,降低湿度;将过密枝叶去除,改善园间通风透气性。

可在谢花后的45日内和8月前后进行喷药保护,间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0.5%半量式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0.5∶1∶1000),注意药剂要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六、流胶病

1.症状表现。

流胶病又叫树脂病,是柑橘上常见的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上,其次为主枝,在小枝上也偶有发生,病斑不定性,病部表层颜色为褐色,呈水渍状并开裂、流胶,病树上的果实小,味道酸。

2.防治措施。

注意开沟排水,改善果园的生态条件;平时需要加强对蛀干害虫的防治;夏季进行地面覆盖,冬夏把树干刷白,保护主干。

用药防治需先刮去病部的粗皮,接着纵切数条裂口,深度达木质部,然后涂药。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50%多菌灵100~2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等药剂。

七、日灼病

1.症状表现。

日灼病发生初期,果实向阳部位出现蜡黄色斑,多为圆形,后表皮较大的油胞破裂。随日灼程度加重,坏死的油胞变黑,中央呈干疤下陷,周围果皮正常生长造成畸形。

果实轻度日灼,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日灼轻的果表皮能产生愈伤组织,淡黄绿色病斑可以恢复。黄斑较严重,但未伤其海绵层时,果实内在品质基本不受影响;严重日灼,病斑变黑下陷,甚至龟裂,海绵层细胞死亡,汁胞粒化枯水,失去食用价值。

2.防治措施。

选种发生日灼病较少的品种,还可在种植时,在果园的西南方向种植防护林,减少烈日照射。

高温干旱期,喷水保持土壤水分,提高相对湿度,降低气温。为避免果实受害,可在果实表面涂一层石灰乳。轻度受害的果实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受害程度不会再加剧。对日灼病重发果园,可用1%~2%的石灰水喷洒外露果实和冠面,反射强光直射。但石灰水浓度不能太高,以免发生药害。

深翻园土能促进植株根系健壮,增加根系的吸水范围和能力,保持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平衡。

有条件的果农可在高温季节来临之前在果园覆盖遮阳网,不仅可防止干旱,还可消除日灼为害。

八、煤烟病

1.症状表现。

煤烟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及果实。发病初期,被害部位表面形成黑色或暗褐色霉层,后渐次扩展,形成煤烟状黑色霉层,霉层上散布黑色小点(闭囊壳或分孢器)。

为害叶片时,在叶片上产生灰黑色煤污,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造成树势衰弱。

为害幼果时,造成幼果腐烂脱落或生长受阻。

为害处于生长期的果实,致味酸,商品果率下降。

2.防治措施。

及时有效防治蚜虫、介壳虫、锈壁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切断病菌的营养源。根据这些害虫的发生规律,春季萌芽期和开花前,重点防治蚜虫;5月中旬,重点防治介壳虫,全树冠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7~9月,重点防治白粉虱。

对已发生煤烟病的果园,采取先治虫后防病的办法。掌握害虫盛发期,及时用药防治,在彻底灭虫的基础上,重点抓住7月中旬和8月中旬两个防治时期喷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次以上,抑制蔓延。注意喷药时叶片背面也必须要喷到。

作者 | 广西浦北县张黄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钟祥伟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