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开启的 “文化转向”摆脱了传统上局限于单纯语言转换的翻译研究模式,关注翻译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而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但是,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他们 “颠覆”了以前的翻译理论,特别强调文化在翻...[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开启的 “文化转向”摆脱了传统上局限于单纯语言转换的翻译研究模式,关注翻译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而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但是,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他们 “颠覆”了以前的翻译理论,特别强调文化在翻...[继续阅读]
勒菲弗尔的文学研究理论视翻译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只关注译文的既成事实,其兴趣是在此基础上考察和分析因翻译而造成的文学交流、影响、接收、传播以及文化意向的失落和歪曲、不同文化的误解和误释等问题。可见,其改写理论...[继续阅读]
作者虽然要受到写作规律的约束,但相对而言,在思想的表达上他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摊在他面前的是一张白纸,他可以决定自己的作品,比如选题、写作形式和文章结构; 他可以借鉴,哪怕部分情节的沿用,如《金瓶梅》之借鉴《水浒传》...[继续阅读]
写作一般被看作是作者生活、体验、观察的笔录,因此作者需要采风、需要体察民情。许多文学作品,如《林海雪原》、《红岩》,都是作者参与其中,甚至是冒着牺牲生命危险获得的体验。当然,作者的一部分感受也是来自间接经验,即...[继续阅读]
纯写作的读者,即同语读者或直接读者,与遭遇语言和文化隔阂的译文读者是根本不同的。同语的作者和读者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不但可言传,还可意会原文的妙处。作者心与读者心是相通的。而译文的读者与原作者所处的社...[继续阅读]
正由于写作尚独立,因此能天马行空、挥洒自如; 正由于翻译必所依,所以只能按部就班,步步为营。冯庆华教授指出: “如果把写作比成自由舞蹈,翻译就是戴着手铐脚镣在跳舞,而且还要跳得优美。因为原著的创作不受语言形式的限制...[继续阅读]
写作的生命力在于创作。作者在创作时不可人云亦云,而要以灵敏的感知能力去体察生活,然后以独特的视角去展现生活,力求达到“思维上的创新、观点上的创新、内容上的创新和文字上的创新”(胡德良、孙红艳,2010:2:279)。此“语不...[继续阅读]
写作与翻译都必须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古往今来,无数作家论述过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唐代诗人杜甫诗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乾隆蘅塘退士孙洙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尽管耳熟能详,我们还是不得...[继续阅读]
写作与翻译都是具有强烈实践色彩的文字活动,不可流于空谈。熟读写作理论不能写出成功的作品;只读翻译理论书,岂能产生上佳的译品?傅雷说:“翻译重在实践,我就一向以眼高手低为苦”(傅雷,引自罗新璋,2009:692)。实践的基础是走...[继续阅读]
写作从头至尾都是创作的过程,作者一直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写作的全过程都是由作者掌控的。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沟通活动,译者在这个过程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只有中文译者才能将外国的文字转为中文,并以国人能够...[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