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陶质纺线工具。多为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较平,边缘平直或微凸。仰韶文化及同期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出土。器身多用彩绘的几何形图案装饰。商代陶纺轮的厚度略增,轮面边缘有印纹。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上绘...[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新石器时代的陶质纺线工具。多为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较平,边缘平直或微凸。仰韶文化及同期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出土。器身多用彩绘的几何形图案装饰。商代陶纺轮的厚度略增,轮面边缘有印纹。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上绘...[继续阅读]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具,同陶器一样经过焙烧,所以比较结实。用来拍打陶器的内、外器壁,使之质地更加细密,造型更加规整。其形状多种多样。以商代的陶拍为例,一种呈馒头状,顶部凸起,并有横向穿孔,便于手指抓拿;另一种呈蘑菇状...[继续阅读]
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为夹砂陶。器形多为敛口,宽折沿,深鼓腹,圜底,下附三足,因地域不同和时代早晚而有所变化。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之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同时期的文化遗址中也大量...[继续阅读]
新石器时代的陶质炊器,夹砂陶质。始见于龙山文化时代。基本器形为高领,口微侈,下有分立的三个袋形足,足内可盛水,足下燃火用来炊煮。有单耳、双耳、无耳几种,颈以下均饰绳纹。夏、商、周时期,鬲仍是最重要的炊器之一,与铜鬲...[继续阅读]
蒸煮食物用的炊器,夹砂陶质。始见于龙山文化时代,商周时继续使用。由甑和鬲连接而成。下半部为鬲,用来盛水和加热;上半部为甑,盛放被蒸食物。甑、鬲接合处有凸起,可放置活动的箅子。通体饰绳纹。为了使接合处坚固,有的还在...[继续阅读]
蒸煮食物用的炊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仍有使用。器身似盆,敞口,斜腹下收,平底,底部有一些圆形镂孔,口沿以下常饰绳纹。使用时把它放在鬲上面,鬲腹灌水,蒸汽便将甑内的食物煮熟。商代的甑多为圜底,底部有三个梭形孔,呈...[继续阅读]
陶质炊具,夹砂陶质。始见于新石器早期,釜与灶常合为一体。灶呈圆筒形,灶孔为拱形门状,位于灶身的下部,灶外壁饰粗绳纹。釜嵌于灶的口沿内,并与灶身连成一体。灶的上腹部有圆孔,少数还附有鸡冠鋬,便于搬挪。在江南地区,釜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