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列表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共有 57 个词条内容

四川的 《清明上河图》

    《迎春图》为彩绘年画手稿,横披。其以连环画的形式构成一长卷,现揭表四幅,每幅长一百五十一厘米,宽四十八厘米。纸本,整个画面无款识和印鉴。作品以清代绵竹县城为背景,以六米的长卷,以四百六十个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人物...[继续阅读]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迎春图》之谜

    笔者在深入研究《迎春图》时,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目前有些专业书籍,是将《迎春图》的四幅作品对接后作为长卷来介绍或研究的,这就出现了问题。“打春”是《迎春图》的高潮。“迎春”游行中的县令已经下轿,一行人在...[继续阅读]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邓朋先与“邓家神像”

    邓朋先(1869~?)字广才,是和黄瑞鹄同时期的活跃于绵竹城关的年画家。邓朋先自幼随父亲学习绘画和装裱,后又到安县随名师马贵和沈元章学彩塑。中年以后,已经成为绵竹年画作坊里集彩塑、绘画、装裱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家。在绵竹...[继续阅读]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张学源与“连门神”

    张学源(1879~1968年),号渊如。清光绪五年(1879年)生于绵竹县城关。幼时家庭贫困,靠父亲贩卖羊肉为生。绵竹是当时四川地区的年画出产地,每到年关,画商生意十分兴隆。1896年,此时的张学源已经年满十八,十分喜好年画,他摸索着画了...[继续阅读]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姚春荣与“姚家斗方”

    姚春荣(1899~1995年),是为数不多的有影响的年画女艺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于距绵竹县城南十五里的清道乡一农户家中,祖父是年画艺人,父亲早年曾拜师学医。祖父去世后,全家搬到清道镇上,父亲弃医从画,扯起了摊子,取“曾...[继续阅读]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子承父业的张先富

    张先富(1919~2000年),张学源之子,1919年出生于绵竹南门的积英街。早年读过两年私塾,后随父亲学画。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要想在这个社会上谋生,就要有本事,学手艺不下苦工夫不能成功。”他放弃了许多小孩子看皮影、听评书的...[继续阅读]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何青山与“清水大袍”

    何青山(1918~1994年),1918年出生于绵竹清道乡,此地在清朝后期已经有不少的年画作坊。何青山少年时代就随父亲何云发学习制作年画,并在当时知名的、以其父命名的年画作坊“何云发”号,做一些杂务,同时也在绵竹周边的寺观帮人上...[继续阅读]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派年画

    南派年画将手绘和印版相结合,先由木雕版在粉笺纸上印出轮廓,再以手工上色。南派画风谨严,配色和谐,多小幅,通常不过八开大小。其“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万千”的大胆构想和处理,表现了绵竹年画南派的艺术特色。南派作品曾...[继续阅读]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派年画

    绵竹北派年画是以手绘为主,对于人物面部作适当渲染,在人物造型、用笔、用色等方面,均力图写实,尤其强调对细部的刻画,整个人物状态轻松俊秀,画面色彩比较平和,显得典雅。一般来说,北派年画中没背景,白底。北派绵竹年画是将...[继续阅读]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南派与北派之外的其他年画传人

    绵竹年画除南北两派之外,还有一批平日以从事农副业生产为主,只在农闲季节尤其是过旧历年前,才拿起画笔。从事年画创作的年画艺人,虽然创作是业余的,但大多仍然是以经营为主,馈赠亲朋好友为辅。个别人还组织小规模经营生产...[继续阅读]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