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凝结。服饰具体是指人们的衣服和装饰,特定服饰可以折射出古人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审美取向及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特征等,是...[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服饰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凝结。服饰具体是指人们的衣服和装饰,特定服饰可以折射出古人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审美取向及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特征等,是...[继续阅读]
洛阳民俗博物馆从豫西和晋南地区征集到1000多件明清民国时期木雕人物造像,涉及佛教、道教以及民俗宗教中送子观音、关公、赵公明、药王、老子、龙王、雷公、山神、吕祖土地神、家仙等不同类型的神灵造像。其中,家仙造像共...[继续阅读]
近岁,余馆征集民间木雕神像颇多,其尤可述者,为民间艺人雕刻的木雕“药王”两尊。其一,木雕“立式药王像”高37.5厘米,宽13.1厘米,厚7.5厘米。像分三层:下层为底座,中间为药王骑虎,上层为药王双手上举托起飞龙。此像造型古朴,刀...[继续阅读]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重生”、“贵生”的传统,对生命充满着崇敬和期待。这种重生的思想永恒的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诸如“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继续阅读]
引言近两年来,洛阳民俗博物馆从晋南地区征集到了几百件明清时期的民间木雕人物造像,几乎囊括了民间俗信中所尊崇的全部神灵,如土地神、保家仙、祖先神、送子观音、财神赵公明、药王孙思邈、关公、龙王、山神等等。明清时...[继续阅读]
中国的雕刻造像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时期,最早是对陶器的塑造和玉器的雕刻,雕刻题材贴近于生活,造像风格古朴纯真,反映出先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加...[继续阅读]
我馆在洛阳老子纪念馆对外开放之际,从民间征集了千余尊有关道教信仰的神像。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但对老子纪念馆按时对公众开放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对宣传和传承我国的道教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谨选取馆藏众多神像中...[继续阅读]
长期以来,我馆一直致力于河洛地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庙会,征集匾额、契约、服饰等民俗文物,开展民俗文化研究等活动,使河洛地区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近年来,更是收集到一批珍贵的明清时...[继续阅读]
门神是中国古代节庆时驱邪纳福活动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从信仰树木、禽兽等自然物,并将它们作为守护门户的神灵,过渡到自然物人格化的形象,并渐渐丧失它原来所具有的神性,越来越接近平凡的人间世界。在中国古代人的...[继续阅读]
摘要:晋南家仙从性别看,男女都有,而以男性为主;从造型上看,有以一家之主的姿态安然静坐的,也有正在做法事的,安然静坐的占多数;从年代上看,从元代到民国都有,但主要集中于明代。家仙崇拜没有经典与系统神学支撑,但形象多样...[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