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北山佛湾石窟 > 列表
北山佛湾石窟 共有 1306 个词条内容

位置与交通

    大足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重庆市西部。东邻铜梁,西连安岳,北与潼南接壤,南同永川、荣昌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8′06″—106°01′56″,北纬29°22′28″—29°51′49″(图1、图2)。在历史地理上,大足自古介于巴蜀、两川之交,居成渝之间...[继续阅读]

北山佛湾石窟

历史与沿革

    大足,秦以前属巴国,秦属巴郡。汉属益州巴郡垫江县(今合川)。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为梁州(荆州、益州、楚州)巴郡垫江县、宕渠县(今合川)、合州垫江郡石镜县(今合川)地。北周时期,今境东北部为合州垫江郡石镜县地(今合川...[继续阅读]

北山佛湾石窟

地质与地貌

    大足为典型的丘陵地区,自然地理结构呈多元状态。地质结构分属川中台拱与川东褶皱两大构造单元。地形地貌分为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两大地貌单元。盖层分为川中平缓褶皱带与川东南强烈坳褶带。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三迭...[继续阅读]

北山佛湾石窟

气候与灾异

    大足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热量较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境内0℃以下、40℃以上的极温日极少,温差变化小,对石刻造像影响不大。但由于相对湿度大,使裸露的石刻造像易滋生苔藓霉菌,易导致石刻风化。据近、...[继续阅读]

北山佛湾石窟

石窟分布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现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图5),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石窟最具特色3。各石窟相关信息详见表1。图5 大足石刻分布图...[继续阅读]

北山佛湾石窟

造像题材

    总体而言,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道教、儒教,以及释、道合一和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在唐宋36处石窟中,佛教造像区有20处(唐代3处、宋代17处,包括北山、宝顶山两座大型石窟在内),道教造像区有4处,儒、释、道“三教...[继续阅读]

北山佛湾石窟

开凿历史

    大足石刻中,已知最早的造像为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650—655年)的尖山子石窟,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石窟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至唐光启元年(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石窟造像方渐大兴。唐景福元年(892年...[继续阅读]

北山佛湾石窟

第三节 石窟保护

    13世纪末和17世纪中叶,大足曾两度遭受兵燹,除宝顶山圣寿寺迭遭焚毁、两度重修外,境内石窟造像未受大的破坏。元明以后,大足交通衰落,失去中心地位,偏居一隅,石窟又多掩于荒山野岭之中,故亦未遭受人为和自然灾害的重大破坏。...[继续阅读]

北山佛湾石窟

第四节 考察研究

    追述大足石刻的研究史,不能不首先说到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因为在他之前,尽管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碑记目》中已有关于北山佛湾石窟《唐韦君碑》《吴季子墓碑》《高祖大风歌碑》《古文孝经》《画维摩石碑》等碑目的记载,但未...[继续阅读]

北山佛湾石窟

报告集缘起

    石窟寺考古学研究是开展石窟寺研究的基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既为当前研究服务,也为今后长期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逐渐成为研究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物保护的观念和理念不断发展,文物保护的手...[继续阅读]

北山佛湾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