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修《巩昌府志》提要

清康熙年修《巩昌府志》二十八卷,共2函12册。该志是在明 代杨恩本的基础上,由纪元续修。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刊本。板 框大小21.5厘米×15厘米,页9行,行20字,小字双行。四周双 边,花口,单鱼尾。线装。附有星野图、形图、疆域图、形胜图及各 州县的州县境图、州城图和形胜图。
康熙年修《巩昌府志》,最早由胡可泉编纂,原本散佚。七十余 年之后,杨恩觉得原志已不够完备,且多有不足之处,于是对之进行 了重修补修,在旧志的基础上“讹者证之,阙者补之,舛者削之,剩 者删之,遗者增之,简者润色之”,于泰昌元年(1620年)告成十二 卷。又六十余年之后,几经兵燹,“版籍焚毁,即续志亦不可问矣”。 到丙寅春(1686年),“郡之无志已十有二载矣”。纪元遂“遍搜遗 稿,重价购求于书贾”,可只得到杨恩续志十卷,且版页残缺,字迹 模糊,经纪元细心核阅,“错伪者更正,繁冗者删芟,缺略者补入”, 于康熙丁卯冬(1687年)成书。
杨恩,字用卿,号凤池,甘肃陇西人。生平不详。
纪元,赐进士第,知巩昌府事,在任期间对当地人民“加意抚 绥,劝刁民以安良善,唯期清净无忧,念切民瘼……七载入一日。” 可知纪元在任期间,爱民如子,能够任劳任怨为民众办实事。
康熙年修《巩昌府志》凡二十八卷:卷一记星野;卷二为形图、 疆域、形胜;卷三为总纪,分上、下;卷四记沿革;卷五记山川;卷 六为古迹;卷七为风俗;卷八记物产;卷九、卷十、卷十一分上中下 记建置,其中包括城池、公署、行署、学校、仓库、驿递、杂署、铺 舍、祠祀等,并附有民间祈报;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分上中下记 官政,其中包括户口、里社、田赋、征役、税课、典礼、家礼、祀礼 等;卷十五为警备考,下记城守、民堡、民砦、民墩;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分上 中下记边政考,内容有武署、堡署、分疆、要害、关梁、营兵、战马、廪饷、马政、 边堡、边砦、边墩、将领等;卷十九为官师表;卷二十武胄表;卷二一、卷二二分上 下记宦绩;卷二三为选举表;卷二四、卷二五分上下志人物;卷二六、卷二七分上下 载艺文;卷二八为杂识、跋、姓氏等。
康熙年修《巩昌府志》卷首有凡例,每卷之前有小序,内容比较丰富,尤以建置、 官政、边政、宦绩、人物等类目更为详细,与旧志相比,较为简约。其疆域中记“府 在省西一千八百里,东西广五百九十五里,南北袤一千九百六十里,东至凤翔府陇州 界五百二十里,东南至四川青江所界一千三百里,南至四川龙安府平武县界一千二百 二十里,西南至番界五百里,西至临洮府渭源县界七十五里,西北至兰州金县界四百 里,东北至靖远卫黄河界七百里,北至平凉府固原州西安州所界七百四十里延袤一千 七百里”,据此可知其范围概在今甘肃定西、白银一带及陇南地区的部分地方。疆域除 记述了巩昌府的境界及四至八到外,还收有巩昌府的疆域图及下辖各州县的境域图, 较为详尽、清晰地展现了巩昌府及其领属各州县的方位和范围。
由于郡志所统摄的范围广,因此所涉及事情繁杂,内容庞大。为了检阅方便,特 将府郡内所发生的大事如大建置、大封拜、大征伐等依类摘录,作为总纪置于志首, 可以使读者很快对巩昌府的历史及概况有所了解,而旧志中这些内容则散见于各类目 之中,于翻阅极为不便。旧志沿革“泛引载籍,不相联贯”,而此次纂修则“摘典中切 要者次其世代”,以使沿革所涉及的内容脉络清晰且上下连贯。由于巩昌府地处万山之 中,无法做到对所有山水、地方一一予以记述,而旧志记建置多引自《山海经》和 《水经》,对于物产则毫无涉及,续修则除记载名山大川及主要河流之外,只记重要关 塞所在,或与民生用度关系紧密者,或景色清雅值得欣赏者等,其余无名山水虽多但 均不在记述之列。于官师,纪元等认为旧记“既有郡县表矣,专纪地不纪官,又有州 牧、郡守、县令表,专纪官不记人,又有职官志记人矣,又有地理志纪领隶,一事而 为表者二,为志者二,不无重复。”所以此次纂修则“第其尊卑,序其世代,平者胪 列,贤者立传,一官师足以括之”,堪称简明清晰,文省而事不减。
风俗一节记述了巩昌府内各地县有代表性的民间习俗或活动,神祭、鬼祭及当地 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序言中,纪元也有关于当地人民生活状况的记载,“民贫而悍,自 军旅饥馑之后,仅存孑遗,每见其鸠形鹄面,筑土为屋……食则寻粗粝,衣则乏布缕…… 啼饥号寒之状比比皆然也。”这是当时巩昌府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可知当时一般民众生 活之艰难困苦。
艺文下收录了历代和巩昌府人、地、事有关各种体裁的文章,所遵循的原则是“文必 切民生当治理”“,诗必关箴规寓劝征”,其他概不收录。其中有汉赵充国的《屯田三奏》,其 中详述兵家之道,汉代西北戍军的人数及消费状况,详细论述了屯田的必要性及屯田所 带来的收益十二条。还有汉苏武的《报李少陵书》,其中写道“身幽于无人之处,迹戢 于塞外之地,歃朝露以为饮,茹田鼠以为粮,穷目极望,不见所识,侧耳远听,不闻 人声……所以忍困强存,徒念忠义。虽诱仆以隆爵厚宠黄金之利,不以滑其虑也。迫 以白刃在颈,铁质在喉,不以动其心也。”从中可知苏武身处漠北时极为艰苦的生存环 境,其不畏武力所迫,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忠贞报国的感人事迹。
官政分三卷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各州县的主要里社名称、户口状况及丁税额,各地 县的耕地面积及各种名目的地税额,各地县各种税银的税额及总税银数,还记述了各 种官方礼节和民间礼节的简要仪式和过程。边政考记录了与戍守边关有关的所有事宜, 如兵营下记录了每个兵营的步兵、骑兵、守备兵及养马的数量,每年饷银、粮、料豆、 草等的用量。以上内容是研究地方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巩昌府志》重修时作者对历来未能辨明的首阳山的真实所在进行了考辨,并认 为这是有关风化的事。凡例写道:“山川考而辨真伪阐幽隐亦志之事也,如首阳山 ……古今时皆以河东者为是,已而不知真迹实在陇西,旧记泛列群山之中不一语及之, 遂使二贤避周之节□而不白,此亦千载未明公案,窃不自揣,著论辨之,似当勘实粘 出,亦风化所关也。”
纪元认为,所修志书应该起到教化的作用,而仙释之类饱食终日、闲游四方,实 为“坐耗农粟”之人,除了蛊惑民众,无益于人世和社会,而历来郡县之志必列仙释 实在有推波助澜之嫌,此次重修巩昌府志将之削去,不予记载。作者对仙释方伎之士 的这种观点与历代修志修史之人大有不同,这也是康熙年修《巩昌府志》与其他志书 的明显区别之处。
康熙年修《巩昌府志》卷二八为杂识,以记其难以归类于志书所列诸类目或记述 犹嫌不够完备的内容。在杂识下单列经籍为一类,专门记载下辖各县所有之经书典籍, 但绝大部分只存有书名,而书本身则因为兵燹而遗失。列发隐类专记李陵、杨阜尹等 历史人物名垂史册的原因及为其立传的原因,探讨史书是否应该为其立传,并对所立 传记进行评价,对读史或理解历史事件都有启发。
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肯定了纪元所做的大量的更正删补工作,同时对其作 了如下评价:“然阅其书错讹仍旧。如沿革纪陇西县,为秦陇西郡附郭邑。南北朝置 南安郡,附郭汉阳县。会宁为北魏会宁县,秦安为汉凉州刺史治;与《通志》及州县 志对校则多有谬。如总记载:建安十八年汉丞相亮伐魏攻祁,天水、南安、安定皆应; 及载马超攻冀城事,又载晋孝武帝宁康三年时,苻登称帝南安,徙秦州三万户于长安; 宋宁宗嘉定元年和议成,金人来归秦陇地。诸事于史志皆无稽。加官师人物,明于前 人物尤多舛误缺漏,故此志纪载博繁,而欠于考据,使人难能征信。”



更多同类【珍贵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