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修《平遥县志》提要

清康熙年修《平遥县志》八卷,共4册,王绶纂修,康乃心编 次。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刻本。版框大小为19.5厘米×15厘米, 页9行,行18字。白棉纸,左右双边,花口,单鱼尾。线装。
王绶,字诫亭,兰州人,康熙三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00年— 1712年)任平遥知县。居官期间,捐俸金首倡整修庙堂、殿阁,并于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修建西河书院。书院成,绶亦常聚诸生于书院 严课训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省试遂有以第二夺魁三晋者。 不久,为使平遥兴育人才,将原筑于城西北处之文昌宫,移筑于县城 东南之云路旁。又重修北门外之尧庙以敦民风。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友人陕西颌阳举人康乃心游晋,取道平遥,二人遂商议重修 《平遥县志》。
康乃心,字太乙,一字孟谋,别号飞浮山人,又自号耻斋,合阳 县人,康熙乙卯科经元,终生未仕。
平遥又名平陶,帝尧初封于陶即此。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 秦汉始称平陶,属太原郡;东汉属西河郡;晋仍属太原;后魏以太武 名焘,改为平遥,后代因之。
平遥县编修志书的历史,始于金代,首纂为《平遥图经》。明嘉 靖年间(1522年—1566年),有志书问世。明万历初年,以嘉靖志颇 多阙略,虽经增修,仍未能完善,历经40余年,至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杨廷谟来掌斯邑,集县内文士,历时数月,成《平遥县 志》十二卷。清初政局初定,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陈以恂、梁 雉翔纂修《重修平遥县志》二卷。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邑令王绶 鉴于旧志简略,乃邀学者康乃心,再次纂修,记平遥的山川、田赋、文 物、风俗等,阅七月而竣,内容增倍,定名为《重修平遥县志》。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平遥县志》,全书凡八卷。星地志卷一,下列天文、沿 革、疆域、山川、古迹、坟墓、十二景;建置志卷二,下列城池、公署、庙学、祭器、 学田、社学、义学、书院、铺舍、堤堰、桥梁、坊牌、城市、镇集、坊里、村落、武 备、堡寨、养济院、义冢,计二十目;田赋志卷三,列户口、地亩、赋税、农桑、屯 田、存留、杂差、土贡、额外、监课、土产,计十一目;官师志卷四,记载知县、县 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训检、驿丞;人物志卷五,下列人物、忠节、孝子、 理学、隐逸、义行、流寓、列女、选举、赠封、仪宾、异路、生员、例贡监、杂职、 方外,计十六目;祠祀志卷六,列正祀、乐器、舞器、庙制、里祀和寺观;艺文志卷 七,记墓碑、墓志铭、碣铭、塔铭、记、文、议、疏、序、书诗,计八目;杂志卷八, 载四礼、俗节、小人悍愚、贤令、杂异地震、水旱灾等内容。
卷首有沈宁、王授、康乃心、韩如敬等人的序跋,详述修志之过程。其中序一, 康熙丁亥(1707年)春正月八日,赐进士第中宪大夫、特简山西汾州府知府前云南开 化府知府刑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沈宁撰;序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午进士知 平遥县事兰山王授题;序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午秋八月六日关中合阳康乃 心撰;跋四,康熙丁亥(1707年)修职郎佐理平遥县事三韩臧灿如敬跋。
据本志康乃心序云:“平遥故有志,岁久芜缺,此地当街涂百战之余,兵燹劫火, 荡然无遗,故家典籍久舆烧灰俱尽,而所存帙册又复因陋就简,茫无考据。”王绶、康 乃心编志前,“旧志简略,仅盈二册,宏纲虽举,节目未详”。王、康二人为重修县志, 或博採他书,或“间访诸梵、道馆、废苑、荒邱、舆夫、山巅水涯人迹不至、名贤逸 士之所遗留、网罗旧闻”。通过采访增辑,新志大详于前志,“凡旧志之所无者一皆增 之,以故事广旧志之半,而文亦倍矣”。其定例亦比前志为佳。旧志卷虽有画,“皆陋 不可观”,新志“以名胜数方,山川古迹云物侈幅中”。附县城图5幅,远景描画县城 主要城池、山川河流、寺庙景观;近景描画县衙部署。古迹图计10幅。描画帝尧陶唐 氏庙、吉甫将台、西和书院等景观。线条清晰,宛然在目。
星野卷详细说明平遥的地理位置、疆域界限、山川河流隶属。此目对河流叙述最 为详细,叙述河流的名称、源头,流经区域、田亩灌溉区域,河流流经的水势,主要 泛滥区,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所叙名胜古迹的地理位置得名,历朝文 人墨客庙宇题记,与艺文志相对应。
田赋卷首列户口,记明神宗时候户口830093口,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户口 因为兵荒马乱,所剩仅有14822人。次列赋税收支用度,地少而赋税繁多,从中可了 解平遥百姓终岁劳作,而生活艰辛。
官师卷旧志内容纷杂,体例失当。新志裁典史一,儒学、教谕、训导各一;旧志 裁去训导,今仍之;巡检并裁洪善一人;另裁驿丞一,阴阳、医学、僧道、会司各一。 新志对于官师人物记载,重点突出,各人物类只记人名和官职,而对历史上有特殊影 响的训导叶伯居重点介绍。
人物门较之旧志增补很大。如旧志记录晋孙楚之事,对于孙绰、孙盛之人无。新 志补之,颂扬其祖孙三代风格高峻,文词淹雅,美称一代。收录人物或以士族,或在 寒微大节。录忠杰、正君臣、明大义者,如梁英,善骑射,金兵南下,率众抵抗,爵 列通侯,子孙奕奕;载孝子,重所生敦躬者,如梁典邦,孝事两母,曲尽其诚;记理 学,立天地,心生民命,继绝学于往圣,开来世之太平者,如梁潢,学问淹通,尤爱 惜士类贫寒之子;另外兼及隐逸,穷而在下,不改其操者;义行,大节,急人所急者; 流寓,志贤人之寄迹也;列女,贞烈范表者;选举,科举得人者;赠封等重名品者; 方外存高迹者。
祠祀卷,记供奉庙宇,祭品,祭器,舞器,祝文等,文字简略,言简意赅。
新志凡分一百二十目,门类较齐全,但是分目过侈,每目纪载事实整体来说不多, 艺文志篇占据全书之半,据其小序云:“出于烧劫之遗,幸搜而登之,存什一于千 百。”按其意,大抵谓遭明末兵燹之后,文献毁灭无遗;则搜罗之苦衷,更为可勉,然 其泛滥而无择,非为艺文志之适当。艺文所收金石文字极为有用,其碑版经年岁月, 或丢失,或文字漫漶不清,而县志很好的保存了这部分珍贵资料,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杂志为其他门目所无法载者而单列的一目,比较可贵的是记录了平遥历史上的历 次灾异,有利于科学研究和指导农业生产。如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1303年9月17 日),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八级地震。震中就在平遥的首府汾阳,当时县志对于这 次地震的破坏有确切记载,“八月六日夜地震,县人死者3630名口,伤者4390名 口”,“房屋倒塌24600间,公廨倒塌殆尽”。平遥县在元代是州属小县,被列为下县, 人口当在2000户以下,然死伤者竟有7000余人,其惨状可想而知,足以看到这次地 震对平遥的破坏。
平遥土壤瘠薄,加上自然界的灾异,使得这里的百姓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无比, 因此,对如何摆脱灾难充满祈求和向往,俗节一目可见一斑。例如:正月初五日,妇 人集尘土扫出,名曰扫穷;初十日以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十三日以米面茶 洒屋上,食寒鸦,祈其不害豆田;二月初二日,午祭天地,夜哭焚纸钱于门户;三月 初三,以柳条扫墙,书禁贴于壁,以除蝎;四月初一日,门窗贴纸葫芦,雄鸡壮戴于 首,曰避瘟疫;七月初七于田禾上插挂花红纸条,以避冰雹;十二月初一炒面,避瘟 疫。
总之,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版刻特点分明,现存世不多,志已列国家善本 书目之内,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这部保存完好,尤为珍贵。文字记述内容丰富 而翔实,是研究平遥历史乃至古代文化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更多同类【珍贵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