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修《西域图志》提要

清乾隆年修《西域图志》,全名《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四十八卷, 首四卷,共24册,傅恒等修,褚廷璋等纂,英廉等增纂。乾隆四十 七年(1782年)武英殿活字本。版框大小为21厘米×15厘米,页9 行,行20字,小字双行。花口,单鱼尾。四周双边。
《西域图志》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初刻本,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武英殿聚珍本(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光绪十九年 (1893年)杭州便益书局石印本等。
西域为汉以后对于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西北)以西地区的总 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建元二年(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 出使西域,张骞的《出关志》开新疆方志之滥觞,东汉班勇的《西域 风土记》,隋裴矩的《西域图记》,唐许敬宗的《西域图志》,均已失 传,明陈诚、李暹的《西域番国志》和《西域行程记》,为研究明初 新疆与中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提供了研究资料, 但其体例未备,叙述简略。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比较完备的新疆方志, 当推乾隆间的官修《西域图志》。它体大思精,考证审慎。
《西域图志》为清官修新疆地方志。此书系乾隆二十年(1755 年)彻底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 乱,重新统一新疆后,为“开历代之群疑,垂千秋之信录”而编纂。 十九年(1754年),时任刑部尚书的刘统勋,奉敕办理西路军需,并 参与考察测量西域山川舆地。二十一年(1756年),“因命都御史何 国宗率洋人由西、北二路,分道至鄂托测量星度,占候节气,详询其 山川险易,道里远近,绘图一如旧制”。何国宗与刘统勋根据新测绘 的资料,于二十六年(1761年)撰成《西域图志》初稿,交军机处方 略馆。二十七年(1762年),军机大臣傅恒等奉敕在刘统勋等已撰稿 的基础上撰修,书成后高宗谕旨“书留览”。四十二年(1777年)三月,高宗又令户 部尚书福隆安、工部尚书刘墉为《西域图志》总裁。六月,又令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 东阁大学士英廉、刑部左侍郎钱汝诚为《西域图志》总裁,进一步加快增纂《西域图 志》速度。四十七年(1782年)增纂《西域图志》告竣,定为今本。谕令送交武英殿 刊刻,并写入《四库全书》。全书分天章4卷、图考3卷、列表2卷、晷度2卷、疆域 12卷、山4卷、水5卷、官制2卷、兵防1卷、屯政2卷、贡赋1卷、钱法1卷、学 校1卷、封爵2卷、风俗1卷、音乐1卷、服物2卷、土产1卷、藩属3卷、杂录2 卷等二十门类。自嘉峪关西至葱岭外均在叙述之列。其中关于山川、地理、疆界、土 产以及回部(清代对维吾尔族的称谓)、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 的地域分布、风俗民情等资料,多根据当时实地考察所得。“兹自疆域山水以暨藩属, 凡绘总图分图,得二十一,附以历代西域十二图,共得三十三图,各缀论说,特为全 书提纲。”这些图绘有山脉、水系、城镇、民族分布、戈壁沙漠、交通道路等。内容详 细,标注准确,虽未采用经纬度,实际是用乾隆时实测资料编绘而成的,成为今天编 绘新疆地图的主要依据。
《西域图志》继承了中国方志图文相参的优良传统。如卷之一西域全图:“今自 镇西府,西至伊犁,天山绵亘三千余里,即《汉书》之北山也。敦煌县西之党河口、 红山口,古玉门、阳关遗址也。喀什噶尔、叶尔羌以西之山即古葱岭。其自嘉峪关外 迤南自东而西以达于葱岭,即所谓南山者也,而中央之河,今之罗布淖尔是也。由是 言之,则今回部诸城,为古西域有城郭之三十六国,确然无疑。至准夷在天山北,并 为乌孙地,其东境犹属匈奴地。故古之称西域者,指南北两大山内之诸国言之。而新 辟皇舆之西域,兼及北山之北,古乌孙匈奴故境,拓地尤广。”《西域图志》图文并 茂,全景式地展示了清康乾时西域全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帝俄强迫清政府签订 《中俄北京条约》《中俄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将伊犁河流域的霍尔果斯河以西地 区和北疆的斋桑淖尔以东地区的大片领土割给俄国。《西域图志》有力地说明了这一 点。可以说,《西域图志》是研究清代新疆历史地理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也是研究 新疆地区史、民族史和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参考古籍。



更多同类【珍贵方志】......